国际会议
当前位置:首页 > 合作交流 > 国际会议

第40届国际地质科学史年会在北京召开

2015-08-04

  2015624-27日,第40届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INHIGEO)学术年会暨工作会议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地质科学史研究肇始于19世纪后期。早期的研究是作为地质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到了20世纪40年代,地质科学史研究被学者共识为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畴,从而使这项研究成为一个专门的学术领域。但当时研究的重点受社会发展的局限,大多集中在17—19世纪的欧洲地质学发展史的有限范围内。1967年,在亚美尼亚首都耶烈万召开的国际地质学大会上,正式创建了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INHIGEO),其主要目的是致力于推动地学史研究的国际合作。该委员会自成立以来,每年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举办一次学术年会, 这使地质学史研究者在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同时,有机会亲自考察地质学史上的重要研究地区。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分别在199019962015年在中国北京举办过三届学术年会。 

  2015年会议的主题是“地质科学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参加此次学术年会的有国内著名地质科学史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秘书长、国际刊物主编、多位副主席;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等学者。来自中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波兰、亚美尼亚、日本、墨西哥、巴西和尼日利亚等国家的120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围绕会议主题,与会代表共提交了82篇学术报告。其中口头报告50多篇,内容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1)地质科学交流史研究。报告题目主要有:地质科学史研究的中外交流,在华西方地质学家的历史境遇,西方地质学家在中国的工作,法国对澳大利亚地质学研究的早期贡献,从中外学术交流看中国变质地质学的进展,等; 

  2)地学人物研究。与历年国际地质学史会议相同,人物研究仍然是此次年会的重要部分。由于这一次在中国召开,关于中国地质学家的研究明显增多。 

  关于中国地质学家的报告有:中国现代地质学家群体初探,黄汲清对中国地质学史研究的贡献,略论王曰伦教授对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贡献,记诗人地质学家朱夏院士,沉浮——我所知道的黄汲清与翁文灏交往的二三事及其他,踏遍青山寻宝藏——记我国“地质找矿重大贡献地质工作者”廖士范先生,蔡元培与中国地质调查所,徐霞客与旅游地质,等; 

  关于西方地质学家的报告有:在灾变论者占主流的世界里温和坚持的均变论者,地质学家与澳大利亚蛋白石矿产资源开采业务的发展,从矿务顾问、化石采集者到考古学家——安特生在中国的科学活动,塔德乌什?鲁热维奇教授诞辰150周年——杰出的岩相学家和波兰主要地质学研究中心(波兰地质调查局和克拉科夫矿业研究院)的创建者,别捷赫金院士——杰出的苏联地质学家和矿物学家,葛利普----中国地质古生物学家的良师益友,埃德蒙-诺曼与森鸥外:地质学家与作家之争,谁是埃瑞克?Ami Boué——不同(国家)地质学文化之间的协调者,Maria Pavlowa——俄罗斯第一位女性古生物学家,等; 

  3)地质学学科、教育与区域地质事业史。主要报告有:十九世纪墨西哥的全国性地质调查之路俄,罗斯的冻原带地质研究历史,全俄罗斯地质研究所(VSEGEI)中央研究地质勘查博物馆的矿床发现史馆藏,南高加索地区史前利用铜矿石以及早期冶金术的传播,波兰东南部地区作为世界石油工业摇篮的传统和作用,采矿业与通俗地质学和19世纪下半叶对“地下世界”的想象,北中尼日利亚片岩带阿贾奥库塔地区基底岩系及伴生铁矿建造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中国的变质岩石学研究与发展,从地质学的发展历史看旅游地学的发展前景,1916年以前中国地质标本的采集与陈列,会通中西的地球“沧桑史”——葛利普的脉动和极控理论,抗战时期大学地质系课程的传承与变革,安徽地质科学古今2600年,峨眉山玄武岩研究史与地幔柱学说,鄂尔多斯油气发现历史,等。 

  4)矿业发展史研究及其资源、环境保护的认识与思考。主要报告有:试论中国近代地质科学发展与矿业的互动,西非次区域的矿产和石油发现史,我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热矿水调查及研究简史,1950年代的中国石油普查和大庆油田的发现,密云铁矿成因的认识过程,北京城的发展与水资源关系,等。 

  5)地质遗迹保护的有效措施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报告有:周口店百年地质科学史、从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看我国地质遗迹的保护,等。 

  6)以和谐为目的的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历史渊源,海洋作为地质科学和科技发展的研究空间,氢流地球内动因,从相关性看地质思维主要方式的世纪变迁,幔枝构造的建立及其成矿控矿作用,改变世界的地质图——纪念世界第一幅地图诞生200年和其绘制者威廉史密斯及中国第一幅地质图,青铜时代之前应划出一个陶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玉器所用玉石原料开发历史的初步研究,国外地球科学文化产业现状初探,等。 

  本年度的理事会工作会议,由国际地质学史委员会(INHIGEO)秘书长汇报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和学术出版情况,讨论并宣布了未来4INHIGEO学术年会的举办地。会议决定第41-44届学术年会将分别在南非(2016年)、亚美尼亚(2017年)、墨西哥(2018年)和印度(2019年)举办。与会的波兰学者提出希望2020INHIGEO学术年会在波兰举办。按照INHIGEO的工作会议要求,每届工作会议只安排未来4年的年会地点,因此本次工作会议没有讨论波兰学者的提议。 

  INHIGEO理事会成员多数已经任满两届,按照国际组织的惯例,今年的工作会议专门讨论了新一届理事会成员的换届问题。经过半年多的推荐、讨论与酝酿,本次会议初步讨论了2016-2020年新一届理事会成员的换届情况,确定了部分理事会成员的人选。新一届INHIGEO的会长将由本届秘书长库珀(Barry J. Cooper)担任。库珀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地质系,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澳大利亚地质学史及古生物学史。亚洲区副会长将由矢岛道子担任。矢岛道子毕业于东京大学地质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古生物化石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日本地质学史研究。 

  在今年的工作会议上,特别由INHIGEO会刊Annual Record主编迈尔(Wolf Mayer)介绍了INHIGEO周年纪念文集的编辑情况。2017年是INHIGEO成立50周年,为了庆祝这个特殊的时刻,国际委员会决定把这一年的学术年会安排在她的发祥地亚美尼亚举办,同时出版纪念文集。文集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INHIGEO发展历程”、“地质教育与地质实践的历史”、“国家或地区地质学史”。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几十名学者参与了文集的撰写工作。文集名称初步确定为《地球科学史:INHIGEO五十周年纪念文集》(History of Geoscience: Celebrating 50 years of INHIGEO),该书的出版得到了英国伦敦地质学会的资助,预计2015年年底完成,2016年初出版。 

  会议期间组织了“北京猿人”发现地——周口店的实地考察与参观活动。与会代表参观了“北京猿人博物馆”,考察了北京猿人遗址以及周边地区的地质构造现象。 

  为了更好地推动地质科学史研究的开展,会议组委会专门制作并在开幕式上放映了介绍国际地质科学史研究历史的专题片《地苑耕耘录》,制作了专题图片展《东西方地质科学史研究》,用于会议期间的宣传与展示。 

  中国地质科学史的研究伴随近代中国地质科学产生而出现,但形成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学术研究领域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1980年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会成立,最终改变了地质科学史研究的分散、个性化状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时期,随着史学研究的全球化趋势,我国地质科学史的研究无论从机构、研究队伍、研究成果方面都超过了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变化。目前地质科学史的研究呈现出世界各国对本国、本地区、本民族地质科学发展及国际间互相交流发展的局面。 

  这次INHIGEO在北京举办的第40届年会,是中国地质科学史界展示我国地质科学史研究成果的重要机遇,也是与国际同行沟通、搭建东西方地质科学史研究与交流的平台。此次国际地质科学史学术年会,提升了中国地质科学史研究在国际地质科学史界的地位和影响,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地质科学史研究的现状和水平,推动了中国地质科学史研究的发展。 

  (张九辰,陈宝国供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