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全国高校大学生的交流互动,宣传科学技术史及相关学科,招纳优秀青年学子从事科学史领域的学习与研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于2024年7月14日至18日举行了为期5天的“科技历史与文化”夏令营,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的20名大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开营仪式
7月14日,夏令营的开营仪式在学术报告厅举行。为了便于营员对科学史所的发展历程、学术成果及相关科研理念有整体的了解,开营仪式主持人刁玉松组织营员观看了宣传片。仪式开始后,研究生教育主管付韵蕾对为期5天的夏令营日程安排进行了详细介绍。之后,她从规章制度和活动安全两个方面对营员进行了培训。
介绍结束后,进行了营员的自我介绍环节。大家热情踊跃,相互了解了各自的就读院校、研究特长和兴趣爱好。
初识科学史所
7月15日是夏令营正式开营的首日。上午9时,在志愿者李艳涵的主持下,科学史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关晓武作了题为《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报告。关所长以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主线,详细介绍了研究所的历史贡献和影响、开拓者和奠基人、现阶段主攻研究方向、对外合作的资源条件、师资队伍及教育培养等内容。他还结合国家需求、社会关切和历史责任,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随后,李俨图书馆的王凌燕馆员介绍了图书馆入馆事项、馆藏资源、图书检索方式、数据库与电子资源的利用。
下午,教育主管付韵蕾对研究生教育情况进行了介绍。付老师首先阐述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史所三个单位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随后解读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科教融合办学模式。她特别分析了研究生报录比、奖学金政策、学习环境、就业和升学等与营员们密切相关的问题。
此外,为了让营员们对中国的科技和工程成就有更直观的了解,激发他们对于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兴趣,该日还安排了参观科学史所的“天工开物展览厅”,四位学生志愿者为营员进行了生动讲解。
学术讲座
7月16日-17日,为期两天的夏令营主讲座拉开序幕,共安排了八场。
7月16日上午9时,在研究生志愿者孙伟航的主持下,科学史所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室韩毅研究员作了题为《鉴古知今: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重要成就与现代价值》的报告。韩毅研究员以我们熟知的“四大发明”为引子,深入浅出的解析了科技发明创造的定义以及在此之外中国人还有哪些重大科技发明。他还介绍了科学史所几代科研工作者开展的工作,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中国三十大发明》等一系列巨著。紧接着,韩毅研究员讨论了影响科技发明的各种因素、举例说明了重要科技发明对国家竞争力的提高作用。韩毅研究员还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启示”“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内容。
之后,科技史综合研究室的姚大志研究员和方一兵研究员共同作了题为《科技史综合研究的过去与前瞻》的报告。方一兵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技术史领域。为了便于营员们感受技术史研究的细节,她以开展冶金史的亲身经历为叙述脉络,着重阐释了她对近代中国钢铁技术的研究工作,并引发了对中国近代化的宏观思考。姚大志研究员则从方法论的角度同营员们交流了“科技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具体包括科技史研究的创新点、史论关系及国内外科技史研究的异同等内容。他还通过机构、组织、体制史研究的案例,详细解释了这些理论内容。
下午的讲座由研究生志愿者梁拓帆主持。张志会研究员作了题为《发挥科技史学科优势,开展科技政策研究》的报告。她从当代中国科技史与科技政策的关系出发,指出科技史研究可以充分发挥对专题的长时间、大尺度研究的优势,助力科技政策研究。她结合水利与空间科技的案例,探讨了在政策层面如何进行科技史专题研究及科技政策史研究,同时分享了在英文期刊发表相关论文的经验。
李润虎副研究员作了题为《STS视域下的近代西方医学范式转型》的报告。他认为,近代西方不仅自天文学领域开始发生了一场科学革命,医学领域也有一场自身范式的革新,即“医学革命”。但是“医学革命”在既往研究中被笼统的归为某一历史人物的杰出贡献或被视为近代以来发生的一切变化。针对前人研究存在的问题,李润虎副研究员提出近代医学的革命是包括帕拉塞尔苏斯、维萨留斯、哈维等人在内,引起的医学世界观、解剖学科发展、医学生理学及科学方法论的全面转型。
当天的最后一场报告是陈巍青年研究员所作的《浅谈科技史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他认为近年来科技史在人文学界日益受到关注标点符号重复!他介绍了在加强科研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如何寻找有新意的论点并展开论述的不同方法,为同学们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提供帮助。
7月17日上午9时,在研究生志愿者臧乐菲的主持下,孙烈研究员作了题为《现当代科技史的几个问题》的报告。该报告聚焦于现当代科技史,结合国内外研究实例,谈论了现当代科技史的研究对象、理论方法和重要进展。孙烈研究员从研究时段、史料、关注点、研究对象与叙事语境几个方面讨论了何谓现当代科技史。在分析了具体研究案例后,孙烈研究员建议多了解知识全球化、跨国科技史、世界科技格局演化等复杂问题的研究进展。
世界科技史研究室郑诚研究员报告的题目是《近代外文北京城市地图小史(1688-1914)》。 他以科学史所旧址孚王府为切入点,生动地引出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外国人士收集资料,绘制、出版、更新北京城市地图的历史。外文北京城图的演变与中国本土地图发展相互交织,既是中外交流史的典型案例,又与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息息相关。
最后一场讲座是刘金岩研究员所作的《近现代物理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刘金岩研究员首先对世界科技史研究室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随后她详述了“近现代物理学知识研究概况”。她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现代物理学史研究的综述类、专题类、传记类著作及国际知名物理学史家的代表性工作,讨论了当下物理学史的研究热点。
两天的学术讲座安排得非常紧凑,内容丰富。通过了解报告人的科研经历、研究方法和具体成果,营员们对科学技术史和科学技术哲学两个学科有了更深入和系统的理解,大家普遍反映收获颇丰。
师生见面会
7月17日下午2时至7时,教育主管付韵蕾主持了师生见面会。活动伊始,诸位导师对各自的研究和招生情况进行了介绍。随后,营员逐一进行自我介绍,包括自己的专业背景、学业成绩、科研经验以及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在自我介绍后,进行了师生一对一的交流,导师们针对营员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解答。
闭营仪式
7月18日下午,夏令营闭营仪式在报告厅隆重举行。仪式由教育主管付韵蕾主持,所务委员李亮研究员为夏令营营员颁发结业证书。
此次夏令营成功地推广了科学技术史和科学技术哲学两个学科,并成功选拔了一批有潜力的优秀生源。通过这一系列讲座和活动,营员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学术视野,也加深了对科技历史与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在仪式的最后,付韵蕾寄语所有参与者:“科史有才,于斯为盛”。她鼓励每位营员继续在学术道路上追求卓越,利用在夏令营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为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和发展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