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的优秀本科学子:
为促进全国高校优秀大学生的交流互动,宣传科学技术史及相关学科,培养青年学子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兴趣,提供了解研究所学术研究和与所内专家交流的机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为“自然科学史所”)拟于2021年7月18日至24日线上线下共同进行第四届“科技历史与文化”夏令营。本届夏令营拟招收营员25名左右。
自然科学史所是中国唯一的多学科和综合性的科技史专门研究机构,是世界上重要的科技史研究基地。研究所拥有目前国内唯一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科学技术史专业图书馆,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及相关研究领域拥有国际一流的学者,其中有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或通讯院士3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在若干研究方向取得了重大突破与成果。研究所定位于研究科学技术的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认知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复杂关系,研究和传播科学思想,探索科技史研究的新方向与新方法,为建设科学思想库、发展科技与文化事业做出独特贡献。
凡有兴趣了解科学技术的历史和文化,有志于从事科学史、技术史、科技哲学、科学社会学或科学传播等方向的研究,勇于在跨学科领域挑战自己、提升能力,并有意愿在该领域继续深造的2017级(五年制本科)、2018级本科生,皆可报名申请参加此次夏令营活动。
一、时间安排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6月13日
活动时间:7月18至24日
二、活动内容
1.研究所基本情况介绍;
2.邀请所内外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和前沿学术报告;
3.举行“格致下午茶”活动,让营员与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在读研究生沟通交流,围绕具体科研实践问题展开讨论;
4.结合营员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科研实践和体验活动。
三、报名条件
1.拥护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学风端正,无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行为;
2.全国重点高校2017级(五年制本科)、2018级在读本科生,所学专业为理工农医门类各专业方向和哲学、历史学、建筑学、艺术学、军事学等学科专业;
3.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高,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科研潜力,有突出科研成果者可优先考虑;
4.外语水平良好。
四、申请流程
1.网上报名
登录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网(http://kjxt.ucas.ac.cn/),点击首页右侧“大学生夏令营报名”栏目,注册后进入申请系统逐项填报,可在网上申请表“备注”栏注明自己感兴趣或有意愿从事的具体方向(如农学史、医学史、技术史、中外科技交流、地学史、天文学史、科学史理论、西方科学史、科技战略等)。填报时请仔细阅读系统首页的“填报说明”和“常见问题解答”。
2.提交申请材料
(1)《2021年“科技历史与文化”夏令营报名信息表》(系统导出);
(2)专家推荐信2封(班主任和高级职称授课教师推荐)(附件1),推荐信寄送要求详情见附件1;
(3)本科前三学年或前五个学期(五年制本科需提交前四学年或前七个学期)的成绩单;
(4)能体现英语水平的证明材料,如英语四、六级成绩单等;
(5)本科期间的获奖证书、学术论文或科研成果等证明材料;
(6)身份证正反面扫描件、学生证基本信息页(带公章)扫描件;
(7)可证明自身能力的其他材料。
请将材料按上述列表(除第二项专家推荐信)分别扫描为PDF格式的文件,打包发送至邮箱yjsb@ihns.ac.cn,压缩文件命名格式为“学生姓名+所在学校+所学专业”。报名截止日期为2021年6月13日。申请者须保证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研究所夏令营组委会将会对材料进行审核,审核工作将在截止日期后5日左右结束,一旦发现材料存在不实情况,将取消该申请者的入营资格。
3.入营通知
申请者的入营资格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组织专家统一审定,录取的学员在报名系统中的状态会变更为“已通过”。未入选夏令营者不再另行通知。同时,组委会将向取得入营资格的同学发送邮件确认是否参营,逾期未回复者视为自动放弃。
4.缴纳参营押金
确认参营的营员需向指定银行账号缴纳押金300元,用于制作夏令营营服、宣传材料和购买保险,营员正式报到时将全部退还。如不能按期参营则不退还。
五、其他说明
1.在营期间的所有线上活动,禁止录音录像,禁止以任何方式传播。
2.入营学生需全程参与本次夏令营活动。
3.入选夏令营的学生应遵守研究所有关规定安排,携带学生证和有效身份证件按时报到。在夏令营召开期间(包含18日),研究所为营员提供免费食宿(京区学生原则上不安排住宿),提前报到或延后离营产生的食宿费用由学生本人承担。
4.夏令营活动期间学生安全由本人负责,研究所将会为各位同学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报到时需签署安全协议。
5.其他未尽事宜请依据下列联系方式咨询。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付老师
联系电话:010-57552514
E-mail:yjsb@ihns.ac.cn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邮编:100190
研究所网站:http://www.ihns.ac.cn/
研究所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