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华觉明研究员撰写的《华觉明自选集》一书,2017年1月由大地传媒大象出版社出版。
华觉明先生是我国著名科技史家,1958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196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师从王振铎先生。华先生曾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和副所长等,主要研究商周青铜冶铸技术、古代钢铁冶炼加工技术、机械史和技术哲学,近年来致力于传统工艺研究与保护等。著有《中国冶铸史论集》、《中国上古金属技术》、《中国古代金属技术——铜和铁造就的文明》、《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等12部论著;主编《中国科技典籍研究》、《中华科技五千年》、《中华百工》、《中国三十大发明》等14部著作;发表论文120余篇。曾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一、二等奖,中国科技史学会优秀论著一、二等奖,新闻出版总署优秀图书一等奖、提名奖,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华觉明自选集》分上、下册,收载论文81篇,附文7篇,共144万字,收录了华先生在矿冶史、技术史、技术哲学和传统工艺研究与保护方面的绝大多数成果。在冶铸史研究方面,华先生发表了数十篇论文,既有形而下的具体研究,又有形而上的总结概括,如《妇好墓青铜器群铸造技术的研究》、《江西出土的青铜复合剑及其检测研究》、《河南汉代冶铁技术初探》、《山西阳城犁镜冶铸工艺的调查研究》、《许公宁蟠虺纹透空饰件复制研究》、《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特色及其形成》、《三十年来铸铁技术的研究进展》、《金属史的分期与发展概述》、《技术史的五十年》等,详细地探究了冶金技术的断代、通史总结或就某项技术的阶段性综述,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在研究方法方面,华先生博采众长,特别是在曾侯乙编钟的研究和复原中,开创了将史料分析、考古检测与现代声学探究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方法。曾侯乙编钟复原后,获国家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在技术史学科建设方面,华先生于1984年发表《技术史为社会服务的道路是广阔的》一文,不但界定了技术史学科的属性,分析了其研究对象,而且系统地阐述了技术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可以说解决了“技术史学科到底能干什么”的问题,为技术史学科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2017年5月,华先生、冯立昇教授主编的《中国三十大发明》出版,该书是继2016年6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出版之后,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索、评估和梳理的又一部力作。
《华觉明自选集》收载了华先生有关传统工艺调查、研究、保护和传承的数篇论文。如《手艺的再认识》、《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和振兴》、《中国传统工艺类目和保护的探析》、《刍议工艺美术之界定》等,对传统工艺保护方案的任务、措施、目标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传统工艺保护、传承、振兴以及学科建设等一系列真知灼见。
《华觉明自选集》还收录了华先生的一些随笔和感悟。如《研究方向的选择和转换》、《和的哲学,平常人的哲学》、《古史常新,探索正未有穷期——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之我见》、《写文章要注意的十件事》、《研究自己的研究工作》等,反映了先生在治学、做人方面的思考。附文中收录的7篇文章,如华先生自撰年谱《七十自述》,反映了华先生研究技术史的历程,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华觉明自选集》的出版,为学术界了解60余年来华先生在中国青铜冶铸史研究、技术哲学、传统工艺研究与保护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我们树立了如何从事科技史研究、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的榜样,值得后辈学习和借鉴。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学传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