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以史鉴今,讲好中国故事,勇攀科学高峰——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22年线上公众科学日成功举办

2022-05-24

  521日,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成功举行了线上公众科学日活动。活动以“以史鉴今,讲好中国故事,勇攀科学高峰”为主题,组织了云游“天工开物——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展”、“李俨图书馆探宝”、“特色招生宣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关晓武研究员、党委书记、副所长赵力、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柏春研究员出席活动,科研处处长陈朴、科普主管闫星汝、综合人事处处长张宗鹤、研究生部教育主管付韵蕾组织等筹备直播工作。

  相比往年的“小课堂”和“实验课”线下活动,今年受疫情的原因,我们只能在云端相约。而本次活动的一个亮点内容,就是由科普主管闫星汝老师带领大家云参观“天工开物——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展”,这是由院科学传播局、人事局、直属机关党委指导,研究所主办的科普展览。

  主持人暖场之后,赵力书记代表研究所致辞,她介绍了研究所举办第18届公众科学日的背景和活动内容,对线上参与和关注本次活动的广大网友表示感谢。关晓武副所长(主持工作)介绍了研究所的基本情况,张柏春研究员阐述了解科技史对创新自信、文化自信的帮助作用。

  在闫星汝老师的带领下,所领导和专家们与广大网友一起开始云参观创造展,在互动环节,二位科技史专家分别开启“盲盒系列玩到底”,通过抽签的方式,为大家讲解展品背后的故事。关晓武研究员向大家介绍了玉文化&砣机、曾侯乙编钟复原,并现场为大家敲响编钟,“演奏”了一个小曲目;张柏春研究员向大家介绍了提花机的工作原理和席泽宗院士在《古新星新表》方面取得的重要科学贡献。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古人以其智慧造就了无数科技发明。“四大发明”突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但我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创造远不止于此。本次展览内容源自研究所主编的《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一书,包含了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工程成就三个部分共计32个项目。研究所通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展出内容具象化,以更生动具体、更活灵活现的表现形式呈现在公众眼前。该展览将作为常设展馆,还将为研究所今后进行科学普及与传播活动、继续教育培训和提升本单位整体形象建设等工作服务。

  接下来就是“李俨图书馆探宝”活动,高峰副馆长(主持工作)为大家展示了馆内收藏的各类中西文书籍、期刊以及善本室内各种珍稀典籍。在善本室,为我们展示了唐代敦煌汉藏文写经残卷,墨迹清晰,书法绝妙。展示了雍正十三年刊刻的年希尧《视学》,这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透视画法的专著(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展示了珍藏道光年间翟金生制造的泥活字,这是现存最早的泥活字实物存留,弥足珍贵。此外,还展示了1603年出版的拉丁文本《动物史》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德文第一版。李俨图书馆是目前国内收藏最丰富的科技史专业图书馆,也是国际上收藏中文科技史文献最丰富的专业图书馆,为海内外科技史研究学者提供了高端文献服务和有力的文献保障。

  高峰副馆长(主持工作)介绍李俨图书馆的珍藏文献

  研究所是中科院内非常有特色的机构,学科优势明显,在国际上有学术地位,有品牌,同时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职业化的科技史学者。在最后一个环节,研究生部的付韵蕾老师向大家介绍了科技史专业的学科定位、历史沿革、招生计划和研究生培养的特色和优势,她诚挚期待并欢迎海内外有志于科技史研究的同学报考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受疫情的影响,本次公众科学日以线上方式展开,首次采用全网直播的方式,在线观看人数达3000人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旨在让院属单位职工乃至广大公众,都能通过直观感受和新颖而又易操作的科技手段,领略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智慧、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精妙、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和贡献,在科普学习中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自身创新的灵感和动力。同时向公众介绍和展示了研究所作为世界三大科技史综合研究中心之一,是一个在国际上有学术地位,有品牌,在文化和科技两方面都对社会发展有特别贡献的国立科技史学术机构。未来,研究所将发挥科技史学科特色,在学术上追求卓越,参与科学思想库建设,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讲好中国故事,铸造新时代,开创新未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