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
9月5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领域高端学术出版工程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十二五”重大突破项目《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30余位出版专家、学术专家齐聚一堂,见证新书发布并围绕丛书的学术价值和出版意义深入研讨。
丛书简介
主编:张柏春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7卷)以意、英、法、德、俄(苏)、美、中等七个国家为案例,着力从全新视角研究和阐释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工业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及相关问题,特别关注了“地域性的”科学革命或技术革命以及外力冲击下启动的现代化。这在国际上是一个新的探索,不仅深化了广大读者对科技革命与现代化等重大问题的认识,还将为国家宏观决策和科技战略的制定提供学术依据,发挥科学思想库的独特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出席会议的出版专家有: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国仓,中宣部出版局研究处处长蒋建民,山东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出版管理处处长刘子文,国家出版基金管理办公室原副主任祁德树,中国出版协会教育图书工作委员会主任、语文出版社总编辑魏运华,中青(英国)国际出版传媒董事长郭光等;
学术专家有: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刘兵,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冯立昇,北京大学教授、医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大庆,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自然辩证法通讯》主编胡志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李成智,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李真真,北京外囯语大学教授、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等;
丛书主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各分册主要作者田淼研究员、刘益东研究员、姚大志研究员、鲍鸥副教授、孙烈研究员、孙承晟研究员、高璐副研究员、王芳副研究员,山东教育出版社社长刘东杰、总编辑孟旭虹、原总编辑陆炎等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关晓武主持。
出版专家发言摘要
当前,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热议话题,是学术界孜孜探求的重要课题。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丛书的创新性、科学性、思想性及学术传承价值,认为丛书的出版,在学术界开创了国别科技史研究的新领域,在出版界填补了科技史出版的一项空白。
■ 邬书林 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
第一,这套书出版时机好,恰逢其时,值得大家高度关注。我国今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第二个一百年的国家长期发展战略,中央正在部署编制“十四五”规划。在此背景下推出这套丛书,对政策制定者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特别是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需要在制定科技政策和其他政策方面借鉴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这套书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第二,这套书的内容好,作者权威,研究问题重大,研究方法严谨,撰写态度认真,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主编写的总序告诉读者,这套书侧重于应用科技史研究,讲了怎么通过科技革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转型,选了非常典型的案例,很认真和精到地写出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就是经验、教训和反思意见。比如,意大利卷写得比较成功,有好多重要的启示。
第三,建议把这套书做成开放性丛书,并与时俱进,进一步扩充研究范围,不断修订丰富内容,推出新版本。可以再多写一写美国的科技政策举措,要研究日本、伊朗等国家的经验,还要探讨新趋势。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这套书现实意义重大,读者市场也是巨大的。要按照学术出版规律认真去做,精耕细作,合理定价,做好发行,使丛书成为山东教育出版社的看家图书。
■ 郝振省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
首先是这套丛书选题的价值和意义。它是经世致用的大项目,是治国理政的大战略,研究内容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战略目标的实现。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太重要了!
其次是这套书内容的价值和意义。书中涉及的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几个关键词的深度阐释和精准解读很有新意。对基本概念的厘清,比如对现代化内涵的界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很有特色。又比如,书中分析了中国与世界上两次科学革命、三次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关系,强调了社会稳定和政府有效是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体制机制改革是我们在科技领域取得非凡成就的主要原因。
再次是作者和出版社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担当精神。山东教育出版社具有强烈的国家大局意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能够把这项任务交付给山东教育出版社,足以说明出版社出版理念、出版实践和编辑力量让人信服。
出版社和作者团队要把这套丛书宣传好,应该好好组织一些专家进行评论研究,使它真正发挥出治国理政的大战略、经世致用的大项目的重要作用。
■ 马国仓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我从选题的前瞻性、内容的及时性以及图书设计的开放性三个方面给这套丛书点赞。
首先,10年前就决定做这个非常切合当前局势的选题,还是很有前瞻性的,反映了作者团队的独到眼光和深入思考。其次,当下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是各国的普遍共识。总书记强调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丛书十年磨一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两个一百年等时代背景之下得以出版,体现了内容的及时性、针对性和现实性。再次,设计上具有开放性。未来还可以将日本、印度等国家纳入进来,一本本地出下去,这非常符合丛书的精品化道路。把丛书的发行做好,既体现出社会价值,又体现出经济价值。
■ 蒋建民 中宣部出版局研究处处长
对这部研究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关系重大命题的力作发布出版表示祝贺。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山东教育出版社强强联合,在立项之时便把它作为一个重大突破性的项目来安排,很有远见。历时十年推出,留下了一段编者、作者和出版者精诚团结、共创力作的佳话。
这套书以史为鉴,借他山之石,从历史和国别比较中总结汲取经验,很有现实意义。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全球经济结构的重塑,没有高质量科技供给,就没有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体现了科技的强大作用,也彰显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在疫情长期化、防疫常态化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更好发挥助力支撑作用。
期待认真规划图书的发行推广,更好资政育人,同时积极“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出版主管部门积极扶持重大科技研究应用选题的策划出版,同时,出版业本身就是科技推动发展的一个比较典型的行业,要大力推动出版与科技融合发展,发挥科技对出版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 刘子文 山东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出版管理处处长
《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倾注了科学技术史专家们的心血,对科技史研究、对中国科技体制的创新,特别是对科技史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和出版界领导对山东出版的关注和关心。山东能出版这样的书,也是我们的荣幸。希望山东教育出版社通过这次新书发布会和座谈会,邀请更多的专家加入到我们的作者队伍中来,为山东出版更多的这种厚重的书,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 祁德树 国家出版基金管理办公室原副主任
《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这套难度大、要求高、耗时长的作品,经过国内外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的精心打造和山东教育出版社的努力,今天已经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我为这个项目的出版而高兴,真诚表示祝贺。
作为一家出版单位,能够抓住一两个好项目,把它打造成本社的出版品牌,非常重要。建议山东教育出版社协助和支持作者不断完善、充实和发展本项目,把它打造成一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作品。
■ 魏运华 中国出版协会教育图书工作委员会主任、语文出版社总编辑
首先祝贺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几十年来山东教育出版社不仅在教育出版领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近年来,在数字出版、少儿出版和学术出版方面也都做出了重大的突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次,这套丛书不仅是一套学术著作,也是一套大众读物。一个深刻的感受是一旦开始读这套书,用一句广告词来说,就是根本停不下来。通过读这套书,可以加深我们对一些耳熟能详的概念、现象、历史和人物的来龙去脉和相互关系的了解。
再次,这套书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很好地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郭光 中青(英国)国际出版传媒董事长
山东教育出版社是一个非常有情怀、有理想、有担当的出版社。我们已经达成了一些合作项目,下一步我们将探讨怎样把成果更好地介绍到国际上去,因为我们现在有渠道能进入到全球的大学,还有一些公共图书馆,一些重要的书店渠道。
中国青年出版社成立伦敦中国国际出版中心时,邬署长给我们提了很多要求,其中一个要求就是让我们重视科技出版,提出了中国的科技研究,包括科技史的研究成果需要中国出版人和国际出版人、出版机构合作推广介绍到世界上去。希望我们在“走出去”方面能跟山东教育出版社有更多合作。
学术专家发言摘要
■ 刘兵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
改革开放以来开始倡导发展科学,“现代化”这个主题一直延续到今天。与一些智库和研究机构的工作不同的是,《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不是空泛单一地去说明中国如何走现代化之路,而是把这一研究放在严肃的科学史研究的基础上。科技革命本身就是科学史的一个经典话题,有着深厚的学术积累。以科学史的研究基础和视角去讨论科学革命机遇或现代化进程,是有特殊学理意义和政策借鉴价值的。
《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体现出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把应用决策式的研究和学理性的科学史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实践了“应用科学史”研究。这种拓展对中国科学史学科的发展是有意义的,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史学科除了有理论的文化价值以外,还有应用的价值。
山东教育出版社把这套书做起来,是很有魄力的。在现在特定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出版社很有预见地做了这样一个选题,广义上具有主题出版的性质。这套丛书并不是一个纯学术著作,而是有现实意义和决策性意义。
■ 冯立昇 清华大学教授、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
这部丛书是非常重要的学术成果。在中科院“十二五”研究项目结题的时候,专家们一致认为这部丛书是“重大突破”的优秀成果,国家出版基金也给予了优秀成果的评价,说明这套书从专家层面和政府层面都得到了高度评价。
这个项目将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国家现代化结合起来,有国别的意义,又与中国做比较,其意义非常大。中国科学史家可以提出自己的重大学术问题和观点,拥有学术话语权。2013年国际评估专家对这个项目的选题和研究视角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从科技史学科建设来讲,这个项目在立项时就考虑和经济建设、工业化、现代化联系起来,做应用科学史研究,这也是中国科学史研究的重要突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作者不局限于中国学者,团队里有西方学者加入,有很多外国学者参加了讨论。视野非常开阔,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建议将来写一本综合卷,做理论上的探索和总结。
■ 张大庆 北京大学教授、医史研究中心主任
第一点,这套书的出版意义在于能够帮助像中国这样的科技后发国家更好地去认识科学和科学文化。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技革命对于国家现代化的作用,看到很多现代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给当下中国建设创新文化带来启发。我们仅关注科学的实用价值是不够的,还要关注科学本身的意义和科学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第二点,这套书通过跨国的比较,除了发现国家之间的不同,还找到更多相同的地方,在这个方面可以给我们很大启发。我们不仅要注意国家之间有什么不一样的,还要找更多的一样的东西,因为人类心智并没有什么不一样。人类之间应该相互交流,相互吸收智慧的精华。
第三点,这套书可以更好地使我们认识到现代社会的一些特点,帮助我们去分析科学对不同国家发展的影响因素,给我们更多的参考。比如说,是哪些因素影响了科学在不同国家的发展?
■ 胡志强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自然辩证法通讯》主编
第一,这是一套有特色的科学史研究著作。这部国别史从全球视野上来分析近代以来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世界格局变化,探讨国家兴衰的原因,给我们很多科技通史没有的历史信息。它趋向于外史,关注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第二,这套丛书是有开创性的应用科技史研究成果。科技政策研究需要一个大尺度和长期历史的趋势判断,过去缺乏这样的科学史研究,而这部著作强调这个方面,包括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体制的形成。
第三,这是一部有很强理论意识的学术研究。这套丛书不只是拼接和描述各种各样的历史事实,而是试图用一种角度、眼光来组织分析历史的基本材料。比如说,俄罗斯和苏联对科技有一个选择和建构的过程,涉及到民族性的差异。建议将来把案例研究扩展到那些追赶型的国家,探讨它们的历史经验。
■ 李成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非常符合现在社会的需求,出版得非常及时。现在国家正在制定“十四五”规划,科技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希望这套书能对科技规划制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科技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跟文化、体制甚至人们的心理都有非常广泛的联系。丛书拓宽了研究视野,探讨了国家体制变迁、文化、宗教等问题,这对于政策制定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科技政策制定者应该倾听各方的声音,包括科技史专家的意见。
■ 李真真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这套丛书是一个长波段的历史研究。它关注的范围很广,包括思想文化、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变化,准确把握这些确实挺不容易。以科技革命为视角和研究进路来谈国家的现代化,是这套书的突出特点和难点,其中还隐含着对科技革命概念的建构。从作者对国家的选择,可以看到世界科学中心或说科技中心转移的过程。这套书对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非常有意义、有应用价值的一项研究成果。
从开放性来讲,这七本书奠定了研究基础,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建议接下来研究后发国家,并加强对20世纪的研究。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在不同的文化生态中,西方科学的角色、地位、功能和作用可能是不一样的,应该好好研究。
■ 李雪涛 北京外囯语大学教授、全球史研究院院长
《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选题意义非常重大,无论是从中国科学史,还是从全球史来讲,都属于学术的前沿。从总序可以知道,研究团队跟国外学者合作,一起设计框架,做成了一个国际项目。国际平台和国际化是至关重要,也是可行的。我仔细读了德国卷,觉得内容选择非常恰当,讲得也准确。
建议增加插图和索引,出一本解释相关名词的《科技革命和国家现代化事典》。希望有一本单独的导论,总结各卷的观点,进一步回答历史学和哲学的一些重要问题。还希望这套书能“走出去”,与国外出版机构合作出版英文版。
作者团队和出版社发言摘要
■ 张柏春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丛书》主编
现代化是100多年来我国努力追求的发展目标,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也是我国关注了40多年的发展问题。我们有必要专门探讨科学革命、技术革命(或者说工业革命)和国家现代化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复杂关系,以求得历史借鉴。
2010年,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选择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苏联)、中国、美国等国家为主要案例,着力探讨科技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
这是科学史所近些年研究世界科技史的一次尝试。与通常的知识史不同,这套书属于国别史,是知识史与社会史的结合,涉及跨国科技史、全球史等问题。我们邀请了国际同行一起研讨每一卷的框架结构和案例选择,交流相关领域的新研究和新文献。2013年10月,国际评估专家组认为这项研究为理解科学变革、现代化和全球化提供了中国学者的视角,其意义“在于试图再现科技史的宏观记述,批判性地反思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这一重大领域的现有编史学。”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的确有一些新的认识。比如说,在某些国家,科学革命未必会带来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即现代化);只有少数国家既是科学革命或技术革命的发源地,又较快地实现了现代化;少数国家在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都有创新,实现后来居上;科学革命或技术革命的非原发国家,如俄罗斯、中国发生了“地域性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并且逐步走向现代化;科技革命和现代化都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但有许多共性和相似性。
这套书并不着眼于撰写兼顾各个方面的科技简史。现在出版的七卷只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因学识所限,我们无论怎么努力,所写的丛书都有许多疏漏和不当之处。我们将认真吸收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继续深化这一方向的研究,争取早日写出修订版以及导论卷(综合卷)和其他国别分卷。
丛书部分主要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感受和思考,表示要将这一方向的研究继续做下去。刘益东研究员认为,这套书研究了一个宏大的主题,是对西方文明的一个反思和评价。比如,英国卷同时研究科技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以底线思维来审视英国的发展。姚大志研究员介绍说,两位作者尽可能吸收近几十年学术界关于法国研究的新成果,探讨法国在欧洲体系中的特点,如启蒙运动、政治体制转变的作用等。鲍鸥副教授说道,课题组研究了民族文化与科技的关系,考察了工业化和工程发展中的科技选择,研究成果有助于消减人们对俄罗斯和苏联的文化误解。孙烈研究员认为,这套书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科技史研究的一个框架体系,也为年轻同事思考如何凝练出好选题和争取各界支持提供了一个范例。田淼研究员强调,这是一项抛砖引玉的工作,作者们只能选择一定的视角来研究意大利。这个项目使得课题组经历了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刘益东 姚大志
鲍鸥 孙烈
田淼 丛书部分主要作者
■ 刘东杰 山东教育出版社社长
《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是继去年《中华大典-数学典》推出之后,我社与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密切合作出版的又一精品力作。一直以来,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对我社精品出版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从“十一五”期间出版的《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到“十二五”期间推出的《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再到“十三五”期间完成的《中华大典-数学典》《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和《中国传统技术的新认知》,这些具有鲜明的创新性、科学性、国际视野和传承价值图书的出版,在学术界开创了科技史研究的一个个新领域,填补了出版界的一项项空白,更是为我社建设起了技术史学术出版的品牌板块。《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历时近10年精心撰著而成,着力从全新视角研究和阐释科技革命、现代化关系的发展路径和模式等重大问题,这在国际上是一个新的探索,不仅深化了广大读者对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现代化重大问题的认识,还将为国家宏观决策和科技规划战略的制定提供学术基础和科学依据,发挥科技思想库的独特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这些年来山东教育出版社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学术科研机构、广大专家学者的关心指导支持帮助,确保了我们精品出版任务得以高质量顺利完成,国家出版基金等一系列精品出版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推动了我社一个又一个优秀出版成果问世:我社7个项目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11个项目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20个出版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38种出版物荣获国家图书三大奖,连续4届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连续7届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今后我社将一如既往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品牌、品质、品位的专业追求,在学术精品出版方面深耕细作,尤其是在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智能化出版新形势的要求下,我们将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全面提升图书的内容质量和阅读体验,以“立足教育,科技赋能,多元融合,一体化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时俱进,着眼长远,开拓创新,全面提升信息时代融合出版能力,打造全媒质教育出版服务体系。我们也深切期待能与在座各位专家有更深入持久的合作。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关晓武主持
山东教育出版社、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