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于2019年6月22日至23日在研究所报告厅举办了2019年度青年学术论坛。本次论坛由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研处组织,来自哥廷根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云南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安徽大学以及本所等国内外高校和研究院所的近百位学者参加,22位报告人做学术报告。
会议为期两天。22日开场的三个报告以古代金属冶炼为主题展开讨论。中国钱币博物馆的黄维副研究员以“中国古代白银货币研究评述”为题,从货币史、经济史和制造技术等方面对白银货币做了相关考察,并就白银冶炼和铸造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云南大学的马琦教授对清代“滇铜黔铅”近百年的文献研究做了系统的回顾与展望,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周文丽副研究员以“清代郴桂矿厂矿冶技术研究”为题,通过文献史料、考古技术检测,对郴桂矿厂炼铜、炼铅和炼锌技术进行了研究,并通过郴桂矿厂与云贵的矿厂的比较,分析了郴桂矿厂的税收和管理制度。随后,南京农业大学李昕升副教授介绍了南京农业大学目前编纂通识教材《世界农业文明史》的情况,介绍了编纂该教材的缘起、内容与展望。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王公助理研究员关于“李约瑟、营养学与抗日战争”的报告在分析介绍李约瑟作为生物化学家的成就和中国抗战时期对营养学的需求与发展的基础上,详细梳理了李约瑟来华后在中国的考察及其与中国营养学家的交流,并大力引介英国生化营养知识进入中国的历史过程,反映了李约瑟在积极推动中国战时营养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
22日下午,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陈巍副研究员在报告中介绍了也门科技史在农学、天文学、建筑等方向的研究现状,并强调在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背景下开展也门科技史研究的意义。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李明洋助理研究员的报告回顾并展示了船政历史的研究情况和重要成果,他从编史学的角度将船政历史研究划分为四个阶段,认为对留学生档案资料的发掘以及转变研究视角将能提供更多研究成果。
伦敦大学学院刘小雨的报告通过分析和解读奥本海默的多种传记,综述国际上对奥本海默研究的进展,详细探讨了奥本海默的共产党员身份等问题。最后,哥廷根大学的戴良灏在其报告中讨论了跨学科协作对科技进步的影响和意义。他从基本概念着手指出认知图作为研究科学家的日常交流互动的方法,能够反映出参与合作的科学家对其所属项目研究的认识;同时,他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对不同组合的四个跨学科团队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可能影响协作的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23日的会议,分为农业史、技术与机构史、医学史和天算、物理学史四个专题会场。在上午的农业史专场中,西南大学的李富强副教授报告了清朝乾隆年间陈宏谋在陕西推行蚕桑的具体措施、技术传播、蚕政效果,同时讨论陈宏谋与其蚕政重要参与者杨屾的交往。河南科技学院的宋宇博士在报告中介绍了宋元明清时期植物油生产加工技术。天津大学的陈印政博士基于其对以栾城县为代表的华北平原棉花种植模式的社会史考察,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华北平原植棉兴衰的多方面影响。中南民族大学的徐茂宇以日本殖民当局水稻推广为中心,分析了近代日本在东北的农业技术的移植。在技术与机构史专场中,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张纪昌对山东临清地区的贡砖烧制技艺的研究作了较为详细的综述,指出其在技术史研究上的意义。同样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沈平,以民国初期的中华全国电气协会为例,探讨了民国初期科学体制化的过程。安徽大学的黄凰博士就安徽省社科重大项目之一的《安徽文明史》中《科技卷》(先秦)项目情况进行了介绍,展示了该书的写作大纲和研究计划。
在23日下午的医学史专场中,江西师范大学的石嘉博士报告了1902年至1945年日本医疗卫生组织同仁会在中国的医疗活动,并就同仁会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日关系中起到的作用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兰州大学的刘国成以清末《新闻报》中医药广告为例,重点分析其中表示科学概念的词汇的使用,向听众展示了清末某些科学概念的使用和流播方式。在天算史、物理学史专场中,南京大学的王秋萍报告了清代历算名家梅文鼎所著《勿菴历算书目》的目录学价值与学术史意义。浙江大学的赵江红以其对明代学者黄宗羲《明儒学案》的成书时间及天象的研究为出发点,表达了她对古代天象记录研究中运用现代天文计算的方法论的反思。信阳师范学院的张林博士的报告介绍了中国实验物理学教育的奠基人之一的丁绪宝,揭示他对中国实验物理学教育的基础做出的重要贡献。长沙师范学院的刘钊博士对十三世纪英国学者罗吉尔·培根《大著作》中的科学思想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自己以后针对此问题的研究进路和方法。
在会议的最后环节,所长张柏春研究员和所长助理孙显斌副研究馆员分别对青年学术论坛进行了总结。孙显斌副研究馆员结合自身的经历,谈到了青年学者对学术事业的选择和坚持,勉励大家不忘初心,勤奋治学。孙显斌还宣介了研究所今后引进科研人才方面的政策。张柏春介绍了研究所举办综合学术会议的考虑和计划,鼓励青年学者更多地参加国际会议和深度讨论的工作坊,并表示科学史研究所的“青年学术论坛”会持续举办下去。论坛结束以后,部分与会人员参观了科学史研究所图书馆。
(王晓斐、杨丽娟记录,周霄汉整理撰稿。曹希敬、赵帅军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