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科学出版社于8月10日在科学史所报告厅召开了科技史英文期刊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HST) 创刊座谈会,科学史所所长张柏春、副所长韩琦、所长助理关晓武和编辑部副主任孙承晟,合办单位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胡升华、科学人文分社社长侯俊琳,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胡大年教授,清华大学杨舰教授,北京大学张大庆教授、周程教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赵志军研究员,科学史所罗桂环、张九辰、邹大海、徐凤先、方一兵、孙烈等研究员,CAHST编辑吕昕、俞月圆、邹聪,以及齐芳和唐凤等媒体记者共35名学者出席此次座谈会,会议由韩琦主持。
CAHST期刊主编张柏春首先致辞并介绍办刊的缘由和基本思路。他指出,中国学者们对科技史做了一个世纪的深入研究,而他们取得的大量成果主要用中文发表,因此国际学界尚不充分了解其中绝大多数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的文献资料、考古发现和其他史料。毋庸讳言,英语是当代国际学术界最通用、最有影响力的交流语言。截至2016年,在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中,中国仍然是一个未主办英文科技史刊的国家,在国际科技史期刊建设方面落后于阿拉伯国家及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CAHST由张柏春研究员和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所长雷恩(Jürgen Renn)教授共同担任主编,由来自不同国家的科技史学家和汉学家担任编委。CAHST的出版将改变中国在英文科技史期刊中的缺位局面,有助于在全球史视野中讲好“中国故事”,使科技史学科的发展更加健全。
各位与会者在祝贺CAHST创刊的同时,对如何推动期刊蓬勃发展进行了讨论。科学出版社胡升华副总编对如何实践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做了专门发言。他主要从作者与编委、读者群体、区域代表性以及文献引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且代表科学出版社总经理林鹏表示与科学史所通力合作,共同办好这个新刊。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赵志军研究员认为CAHST的办刊模式很有前途,有助于将中国在科技史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实现国际读者了解中国科技传统的愿望。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胡大年教授通过分享自身经历为办刊提供借鉴,建议组织针对一些专题的特刊,并通过网络系统处理稿件。清华大学杨舰教授认为中国早就该办这样的期刊,针对国际学界关心的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建议刊载书评。北京大学张大庆教授建议多发表本学科的学术综述和评论,将纸质本与网上电子本结合起来,最好能有中文摘要。周程教授强调英文期刊与中文期刊在话语表达等方面的区别,应采取措施吸引优秀的文稿。罗桂环研究员认为,国际化程度高,学术影响力才大;选刊好文章,才能把新刊办好。韩琦研究员建议编辑部建一个中英文译名数据库,以便处理好各种术语的翻译。张九辰提议共享术语的译法,除了发表高品质的论文,还可以发布会议、机构等方面的信息。徐凤先和邹大海等研究员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中国科学报》记者唐凤认为,可以借助其他国际媒体传播期刊的内容。
与会专家们相信在各方面的支持下,CAHST将有助于深化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探讨中国科技与世界文明的互动关系,促进中外学者研究成果的交流。作为一家百人规模的研究机构,科学史所拥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优势,愿意为办好CAHST和同行合作做更多的服务。
张柏春还代表主办单位,感谢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新闻传播广电总局对研究所与出版社的支持,感谢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的深度合作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帮助。
CAHST期刊
所长张柏春致辞 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胡升华发言 副所长韩琦主持会议并发言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赵志军研究员发言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胡大年教授发言 清华大学杨舰教授发言
北京大学张大庆教授发言 北京大学周程教授发言 张九辰研究员发言
徐凤先研究员发言 罗桂环研究员发言 邹大海研究员发言
中国科学报社唐凤发言 科技史英文期刊CAHST创刊座谈会与会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