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3-21日,第27届国际数学家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 ICM)在韩国首尔举行。我所韩琦研究员应邀在数学史分会上作45分钟特邀报告,这是中国科学史家首次在境外受邀。此次大会,大陆学者另有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袁亚湘研究员和首都师范大学的方复全教授分别在数值分析和科学计算分会、几何分会上作45分钟报告。
韩琦研究员的报告题为“知识与权力:康熙时代中国与欧洲数学传播的社会史”(Knowledge and power: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transmission of mathematics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during the Kangxi reign (1662–1722))。报告以丰富的史料和引人入胜的叙事,系统总结了近年的相关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康熙时期中西数学交流的社会、文化背景,阐述了康熙帝以传教士私授的西方科学知识“控制”中国官员,从而证明其“天子”的地位、巩固其政治权力的故事,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兴趣和讨论。
报告共分七个部分:(一)康熙帝对欧洲数学的兴趣;(二)数学作为控制和影响中国官员的工具;(三)蒙养斋算学馆成立的政治背景;(四)欧洲数学著作的流通与翻译;(五)中国的或西方的?:康熙帝对传统数学的兴趣;(六)在康熙与莱布尼兹之间:白晋的《易经》研究与二进制;(七)结语。
因杨光先掀起的“历狱”中,廷臣竟无人能辨别中西学之优劣,受此激发,康熙帝对西学发生兴趣,进而以所掌握的西学作为向汉族官员“炫耀”的资本,以巩固其政治权力。多罗来华,“礼仪之争”升级,导致康熙帝对传教士的不信任。为达到“自立”的目的,于1713年成立蒙养斋,以培养年轻的数学人才,并编纂数学典籍。正是在此过程中,为缓和中西学优劣之争,康熙帝转变了对西学的态度,提倡“西学中源”说,此举同时为国人学习西学提供正当的理由,并使此后中国传统数学得到了复兴。在“西学中源”的背景下,宫中兴起学习和编纂《易经》和关注《周髀算经》等传统典籍的热潮,法国传教士白晋亦是重要的一员,他对《易经》的认识传入欧洲后,为莱布尼兹所了解,激发莱布尼兹发表其多年研究的二进制,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机缘。莱布尼兹的二进制后被传教士介绍给康熙帝,但并未被翻译,这又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由于康熙帝对西学的“私有”政策,导致宫廷中的部分科学典籍被束之高阁,西方科学未能在中国得到及时和广泛传播,康熙帝难辞其咎。
韩琦研究员长期从事明清时期数学史、中西关系史、天主教史,以及中国古代印刷史、书籍史的研究,并均取得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关于康熙时代的数学史、中西关系史和天主教史研究,备受国际学界瞩目,被国内外学者广为征引。
国际数学家大会是数学界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会议,每四年举行一次,由国际数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Union, IMU)主办。1897年在苏黎世举行第一届,第24届曾于2002年在北京举行。大会期间韩琦研究员还接受了韩国EBS电视台有关中西数学比较的专题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