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中国科学家史料整理与人物研究座谈会”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召开

2014-04-25

  2014325日下午,“中国科学家史料整理与人物研究座谈会”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9会议室举行。本次座谈会暨格致下午茶(第十一期)由青年学术小组格致下午茶中国科学家料整理与研究中心联合组织。来自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内、外共30多位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出席了此次活动。 

  2013年以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开始陆续出版传记丛书。到2014年春,由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人员负责撰写并已出版的传记已有6册,作者多为青年研究人员。在本次活动中,张藜研究员、张九辰研究员、杨丽凡副研究员、刘晓副研究员、罗兴波副研究员与学界同仁一起座谈,交流采集工程的计划与进展,畅谈科学家史料研究和人物研究中的心得体会 

  张藜研究员首先就科学家学术成长资采集工程的缘起、目标、工作机制、进展、成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采集工程2010年正式启动,系统收集和整理与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经历相关的各类资料,记录和研究老科学家的成长路径、与其科研工作直接相关的工作环境、关键节点、重要事件,反映和分析其学术思想的产生、发展和理论化过程,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存储,数字化加工和宣传展示。采集工程把史料搜集整理、研究、宣传相结合,把行政动员与学术规范相结合。截止2013年底,已完成304位老科学家的资料采集工作积累了数量庞大的口述历史资料、实物资料、音像资料等,取得了若干阶段性研究成果,并继续有条不紊地开展下一步研究计划。采集工程传记丛书从2013年开始陆续出版,以学术研究为依托的老科学家宣传工作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采集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张九辰研究员对老一代地质学家陈梦熊院士的人物访谈工作。在座谈会上,张九辰强调了口述史料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以及在访谈过程中体味到的人生感悟。采集工程重视口述资料和实物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这为研究者了解科学家的成长经历提供了更全面的资料基础。口述史料可以弥补学术研究中文献资料的不足。访谈中了解的受访人工作经历和亲身感受,可以让研究者深入理解科学工作的真实场景和科学家的心路历程。不仅如此,口述访谈工作,是一项与长者、与智者的对话。受访人丰富的阅历和人生经验,使人能够领悟诸多人生哲理,得以换个角度看人生。 

  杨丽凡副研究员以王世真和秦含章院士采集项目为例,围绕传记写作和人物访谈,对访谈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基本原则做了生动阐发。她指出,在采访过程中,访谈者介绍自己需简介明了,需显示出专业性,少说、多听,多记录。为了准确理解传主,访谈者需要了解对方的性格,尤其是价值观。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关系特殊,前者需要对后者无比熟悉,同时个人情感不能影响价值判断。 

  刘晓副研究员从何泽慧先生的传记标题书卷开合任天真谈起,回顾了她的生活和研究生涯、她在科学家网络中的独特位置、她的性格和学术品质等。他还通过史料分析,对何泽慧是否参加过一二·学生运动,如何进入柏林高工等问题进行了辨析。刘晓强调,在人物研究中,需要将科学家成长的关键时间节点与历史背景相结合,具体在何泽慧的研究中,需重视其女性身份和个人品质。 

  罗兴波副研究员首先回顾了自己近年来的研究工作,他主要在科学家学术成长资采集工程中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并参与朱尊权院士术成长资采集、承担研究报告写作的任务。他和与会者分享了自己在研究、撰写朱尊权院士传记的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如何回归到当年的语境下,来评价一个科研人员的工作。 

  与会人员围绕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科学家研究、史料整理等主题展开热烈而充分的对话。讨论话题丰富,涵盖面广,具体涉及人物研究方法论、史料收集和整理、口述史研究方法、人物访谈技巧、传记标题的特色等。 

  座谈会开始前,韩毅副研究员代表青年学术小组简要回顾了过去一年多工作,并介绍正在进行和筹备的各项学术活动。青年学术小组已开展青年学术沙龙、格致下午茶和青年学术研讨会等多个系列活动,主要面向研究所青年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旨在促进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 

  座谈会现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