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科学文化评论》创刊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3-11-04

2013112日至113日,《科学文化评论》(以下简称《评论》)创刊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召开。本次会议经《科学文化评论》编委会倡议,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学文化研究中心举办,来自海内外的一百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评论》创刊于2004年,是中国科学院在实施“国家知识创新工程”中推出的一个文化品牌,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共同主办。现任主编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主席刘钝和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兼发展规划局局长潘教峰。

本次会议为期两天,以座谈会、主题报告及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112日上午,在新落成的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术报告厅举行了《评论》十周年座谈会,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程东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何鸣鸿,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曹效业,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等领导出席。座谈会由《评论》主编、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潘教峰主持。他高度评价了召开此次学术研讨会的意义,认为将对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座谈会首先由刘钝主编做工作报告,回顾十年来的历程,重申了创刊的宗旨,并对未来的工作做出了计划和展望。在谈到创办科学文化评论的动机的时候,刘钝说到,《科学文化评论》是中国科学院当时正在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的产物,知识创新工程以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为重要目标。什么是当前的重要战略需求?我们认为在实现经济腾飞的同时,使文化建设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一任务同探索生命和宇宙的秘密同样重要。这是一盘真正的“六合之棋”,需要大决心、大手笔、大投入,其意义并亚于登上月球和编纂一部王朝的历史。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化的大国,除了稳定、宽容、民主的政治环境和持续的经济发展之外,国民精神面貌和知识水平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科学精神的植根人心更是不容忽视的重大议题。

听取主编报告后,与会的各位领导分别对《评论》创办十周年表达了祝贺,肯定了十年来编委、编辑部的工作,并对刊物未来的发展给予了鼓励。

中国科协程东红主席肯定了刊物的工作,“(《评论》)创刊十年了,是一本非常好的刊物,想感谢所有为这个刊物做出贡献的专家,科技工作者,感谢中科院,是它作为知识创新工程的一个部分,就是缘起、发展和壮大的,让我们更看到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很重要的,很有远见的文化内涵和积淀。”,并“预祝(《评论》)下一个十年越来越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何鸣鸿主任也表达了对刊物创办理念的认可。何主任认为,“不同的领域交叉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过去谈科学的发展,总是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割裂了,两者殊途同归,需要几个方面的科学家来共同支持。”何主任还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对刊物表达了支持。

《评论》的前任主编,中科院曹效业秘书长讲述了当年创办刊物时的故事,谈了他对刊物定位深刻的思考,也谈了他对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思考,同时从反思历史的角度,提出了他对刊物发展的要求和希望。自然科学史所张柏春所长也对《评论》十年来的业绩表示了祝贺,并表达了自然科学史所对开展科学文化领域研究工作的支持。张所长说,“研究所会一如既往支持我们科学文化评论的工作,期待我们这样的期刊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有更大的影响。”

香港中文大学高级荣誉研究员陈方正教授发言:“《评论》这样一份包含了原创的评论性的史料、翻译、资讯等许多不同种类文章的综合刊物,是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中国建立科学文化所必不可少的一个平台,一个动力,这个我自己觉得经过这十年的工作,已经是深深印证的事情。”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清华大学吴彤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刘晓力教授、科学院政策所范岱年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曹聪教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刘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关增建教授等先后发言,表达了对《评论》的支持,祝愿《科学文化评论》越办越好,真正成为引领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一面旗帜。一些未到会的学者也向编辑部发来贺信或邮件。杨振宁先生在贺信中称:《科学文化评论》过去十年间发表了不少很好的文章,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关于科学和关于文化的评论都日益重要,相信今后十年《科学文化评论》一定会刊登更多更好的文章。本刊编委、加州理工大学王作跃教授来信:《评论》十年来发了不少好文章,选题多样,思想活跃、题材丰富,文风活泼生动,视点独特、敏锐,为中国科学史、科学哲学、科技与社会、科学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下一个十年有更大的成就。

2日下午,研讨会特邀知名学者进行了四场大会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孙昌璞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中科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家睿教授、以及陈方正教授和曹聪教授分别做了主题报告。孙昌璞教授以“量子革命中的玻恩现象”为题,探讨了量子力学发展史以及量子力学哲学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吴家睿教授报告的主题是“新生物学与新健康观”,介绍了当前生物学前沿的革命性变化,提出并倡导了新的健康观念。陈方正教授提出了“科学进步的历史有规律吗?”的问题,借题比较并分析了波普的“证伪说”与库恩的“范式说”,探讨了科学发展的规律问题。曹聪教授报告的题目为“科学价值的普遍性和中国对诺贝尔科学奖的追求”,关注了中国的诺贝尔奖热这一社会现象,从科学价值认同的角度对中国的科学发展进行了探讨。

3日,科学文化学术研讨会分组报告在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进行。分组报告共分为三个会场,讨论专题分别为:“科学与现代文明”、“科学与中国文化”以及“科学与形而上学”,40余名学者分别报告。“科学与现代文明”专题探讨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西方科技文化的来龙去脉进行理解,二是探讨中国科技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三是看看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腾飞之后的文化恢复期我们能做些什么。袁江洋研究员做了题为“长时段视角下的科学文化”的报告,试图对科学文化提供一个统一的理解。之后清华大学吴彤教授做了以“后学院科学”为主题的报告,提出了规范学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自然科学史所方在庆研究员在他的报告中展现了爱因斯坦与叔本华在思想上的相似性;国科大张增一教授则生动有趣地讲述了达尔文放弃宗教信仰的过程。政策所李真真研究员、社科院叶隽研究员、中国农大奉公教授等都做了精彩的报告。

第二会场“科学与中国文化”的讨论围绕以下几点展开:一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关系,二是西方科学传入以来在中国科技传播的现代转型中所起的作用,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何种意义上能够对建设当代科学做出贡献。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樊春良研究员的报告从美国科学基金会看科学建制化,讨论了科学自主的问题;上海社科院的张剑研究员也就学术自主与学术独立这一主题做了报告。华东师大周瀚光教授、东华大学杨小明教授分别从佛学、艺术的角度,探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关系。第二组的报告中还包括了江才健主持拍摄的纪录片《吴健雄百年诞辰纪念》,从吴健雄这样的杰出科学家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传统文化修养对科学精神的支撑。

“科学与形而上学”是第三会场。刘闯教授首先做了题为“理论实体的本体论问题”的报告。范岱年老先生做了纪念科玄论战90年的报告,他的父亲曾亲历这一论战,报告将复杂的历史讲述的非常清晰。复旦大学张志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刘晓力教授、武汉大学程炼教授等分别从科学革命、认识论等角度探讨了一些科学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问题。第三组的报告人中还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赵峥教授,从物理学本身出发,对就间的定义、测量等问题做了报告。

研讨会闭幕式上,各分会场代表做了总结发言,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孙小淳研究员发言中表示,学术研究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学术共同体,期望《评论》为建立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学术共同体作出贡献。《评论》执行主编,自然科学史所郝刘祥研究员重申,《评论》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包容并欢迎对科学文化的不同解读,并再一次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感谢。相信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行,对于推动国内的科学文化研究和科学文化建设,必将带来积极的影响。(刘晓、夏树供稿)

座谈会会场

 

座谈会由《科学文化评论》主编潘教峰副秘书长主持

 

刘钝研究员做主编工作报告

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程东红发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何鸣鸿发言

《科学文化评论》前主编,中国科学院曹效业副秘书长发言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柏春所长发言

 

刘闯教授在座谈会上发言

孙昌璞院士做大会报告

 

吴家睿研究员做大会报告

 

陈方正教授做大会报告

 

曹聪教授做大会报告

 

113日“科学与现代文明”分会场

113日“科学与中国文化” 分会场

 

113日“科学与形而上学” 分会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