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举办了第四期“科史传珍: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著者讲坛”活动,郑诚研究员报告《重访紫云山——嘉祥武氏祠考古史新探》。王芳青年研究员分享新著《从模仿到创新——苏联液体弹道火箭技术的发展(1944-1951)》。该活动在线上线下同时举行,吸引了所内外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活动由科研处陈朴处长主持。
郑诚研究员作报告
.乾隆五十一年(1786),黄易初访山东嘉祥县紫云山,重新发现东汉武氏祠遗迹,此后数年,经多次发掘,最终在现场建立保护室,收纳诸多画像石等出土石室构件。这一中国金石学史与考古学史上的重要事件,被后世研究者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发掘”。郑诚首先介绍近期重新发现的黄易《紫云山探碑图》册页,讨论其内容与流传;进而主要借助《探碑图》与20世纪考古资料,分析1780年代后期首次发掘期间,武氏三石室的出土位置;最后展望武氏祠研究的新问题。1907年前后,多位外国学者考察武氏祠,留下该遗址最早一批影像与测绘资料,并记录了新出土的文物遗存,相关考古史事,尚未全然明晰,有待继续探索。
王芳青年研究员作报告
王芳从苏联科学家的早期火箭探索讲起,阐述了苏联火箭技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大发展,尤其是展现苏联如何消化吸收德国 V-2火箭技术,又怎样通过技术的本土化和创新,在世界导弹和航天技术发展中发挥领先作用。在此基础上,王芳总结了德国火箭技术向苏联转移的阶段和路径,分析了苏联火箭研制中的主要角色及其合作关系,并探讨了美苏消化吸收德国火箭技术的异同、苏联火箭技术向中国的转移等问题。
“科史传珍: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著者讲坛”是为宣传研究所科研人员出版的科学技术史领域优秀著作和促进学术交流组织开展的活动,每年举办两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