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动态

中国物理学会2024秋季学术会议—物理学史分会场在海口成功举办

2024-10-23

2024年10月11—13日,由中国物理学会主办、海南大学承办的中国物理学会2024年秋季学术会议(以下简称“秋季会议”)在海口圆满召开。本届秋季会议受到全国物理学者广泛关注,注册参会人员超6000人,收到报告及摘要2000余篇。

10月11日举行开幕式、大会报告、全国物理学院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第六届中国物理学期刊专场报告会、女物理工作委员会会议/圆桌会议、IUPAP 公众报告:诺贝尔物理学奖专场报告会等活动。10月12—13日,粒子物理、场论与宇宙学,核物理与加速器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等21个分会场平行召开。

2024年中国物理学会秋季会议首次设立“物理学史”分会场(召集人:胡大年、施郁、刘金岩、丁兆君),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合肥物质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以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山西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二十余家科研院所和大学共38位专家作学术报告,吸引近百位学者参与分会场报告交流和讨论。

10月12日上午,南方科技大学社科中心教授胡大年主持会议开幕式。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南开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主任张柏春致辞。张柏春研究员首先感谢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张杰院士、蔡荣根院士、吴岳良院士等物理学家对设立物理学史分会场的推动与支持。他强调科技界在科学技术史事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科学技术史研究也有助于前沿科技发展。中国物理学会设立物理学史分会场,将搭建物理学家与物理学史研究者沟通交流的新平台。随后,胡大年教授说明了中国物理学会设立物理学史分会场的必要性、优势条件及未来计划,如通过会议和其他方式为会员提供交流机会,在CPS中组织和支持相关的报告和讨论,建立CPS与其他科技组织的科学史部分之间的联系等。


随后,38位专家学者分别作学术报告,并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

10月12日上午第一场报告由胡大年教授主持。张柏春研究员作《邓玉函和王徵——以力学阐释机械的先行者》主题报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胡江平研究员作《张首晟的学术思想》主题报告,西湖大学教授吴从军作《Aspects of Symmetry — In Memory of Professor Shoucheng Zhang》主题报告,四川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教授Martin Travis Dove作《The first time we saw atoms》主题报告。

10月12日上午第二场报告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丁兆君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胡化凯作《李政道先生对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力推动》主题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施郁作《李政道细推的物理》主题报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刘金岩作《周光召先生在杜布纳(1957—1961)》主题报告,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廖玮作《从朗道学派看物理学教育》主题报告。

10月12日下午第一场报告由刘金岩研究员主持。北京大学教授刘玉鑫作《原子核结构壳模型的建立及其方法论启示》主题报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孙烈及其指导学生李昕作《20世纪80年代中国NdFeB永磁合金的突破及影响》主题报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于泽源作《中微子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主题报告,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鄢容作《中国可控核聚变研究进展》主题报告。

12日下午第二场报告由胡化凯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田淼作《伽利略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兼论科学知识的革命性与社会文化与境的关系》主题报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文恒作《从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到发展中国的物理学》主题报告,胡大年教授作《燕京大学物理系——中国现代物理研究者的重要摇篮》主题报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思源博士作《氢光谱精细结构实验中分光器的演变(1920—1930年代)》主题报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奎孚作《从若干典型词汇的演变看科学功利性》主题报告,江苏科技大学讲师董文凯作《中国参与铁基高温超导研究国际竞争始末》主题报告。


10月13日上午第一场由施郁教授主持。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孙昌璞院士作《用科学逻辑重构量子力学史——“玻恩现象”再解读》主题报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邢志忠作《李政道先生的中微子质量模型:思想与启迪》主题报告,四川大学教授敖平作《Lee-Yang Theorem: the Foundation of Discontinuous Phase Transition Theory and its Modern Implication》主题报告,浙江大学教授姬扬作《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学史?》主题报告。

10月13日上午第二场由张柏春研究员主持。清华大学教授刘兵作《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科学本质与科学史的教学》主题报告,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侯红生作《物理师范生培养中开展物理学史教学的几点思考》主题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龚明作《科学史与科学教育的实践:科学史如何促进科学教育?》主题报告,厦门大学副教授林昶旭作《多样模式高参与度〈物理学史〉课程建设》主题报告。

10月13日下午第一场由文恒副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作《从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理解科学方法的3次飞跃》主题报告,山西大学教授高策作《杨振宁三访山西 二上天龙山》主题报告,丁兆君副教授作《北京谱仪(BES)簇射计数器的设计与预制研究》主题报告,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尹晓冬作《张宗燧对中国量子场论发展的贡献(1944—1946)》主题报告,清华大学副研究馆员游战洪作《“庖丁解牛”——简析吕应中核能技术创新方法》主题报告。

10月13日下午第二场报告由孙烈研究员主持。天津师范大学教授郭龙健作《中世纪物理科学思想的发展——一段不可忽略的物理学史》主题报告,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聂馥玲作《汉译物理学术语审定与规范的转折点:中国物理学家及物理学会的贡献》主题报告,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陈崇斌作《王之江——特立独行的中国光学基石》主题报告,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汪志荣作《面向国家需求——吴承康院士的科技成就及启示》主题报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黄兴作《古代指南针技术科学认知研究新进展——以磁石勺司南、热剩磁指南鱼及传统罗盘为例》主题报告,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褚宏祥作《马大猷院士与中国现代声学的早期发展》主题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涛博士作《相对论加速运动问题的研究视角的变化》主题报告。

会议期间,物理学家与科技史学家围绕物理学与物理学史研究的视角、方法、交流和融合、重要物理学观念和思想突破、物理学家个体与群体研究、现代物理学机构与仪器史、物理学史教学等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分会场还专门设置相关报告缅怀2024年8月份先后逝世的李政道先生和周光召先生。此外,胡江平研究员和吴从军教授的报告回顾恩师张首晟教授的学术贡献,以此纪念张先生的教诲。

首届中国物理学会秋季会议物理学史分会场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与会学者期待未来继续组织CPS物理学史专场研讨会,深化、加强物理学界与物理学史界、科技史学界的交流,共同推动中国物理学和科技史学科的发展。

中国物理学会2024秋季学术会议 物理学史分会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