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动态

STS中心系列讲座:Erik Fisher报告“Valuing Human Practices and Exploring the Microspaces of Governance”

2023-07-21

  2023年71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邀请了美国亚利桑那州教授Erik Fisher做了题为“Valuing Human Practices and Exploring the Microspaces of Governance”的报告。报告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科技与社会中心主任高璐副研究员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王小伟副教授,长沙理工大学廖苗副教授评议。报告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从早晨8:00持续到近12:00,来自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科学史所的近30位老师与同学参加了研讨。

  高璐首先欢迎Fisher教授接受邀请,介绍了他在国际STS研究界的重要地位,感谢他作为主编帮助Humaninzing RRI in a Cosmopolitan World专刊的组稿工作。

  Fisher教授首先讲述了治理理论的特征,既治理主体间的互动性、治理应对问题的新颖性、过程性等。然后,Fisher介绍了科技治理领域的若干模型,包括上游参与、中游调节、社会与技术整合等理论。然后,他梳理政策与立法如何推动了科技治理的进程,探讨了不同国家如何通过研发经费改革、法律、研究计划等方式推动了科技与社会的整合。他以美国《21世纪纳米技术法案》为案例,认为法案中提到了“负责任发展”与“快速发展”中存在着张力,同时,这一法案很难在科研实践层面发挥作用。因此,他介绍了他自2003年开始的社会技术整合研究(Socio-Technical Integration Research, 简称STIR),以及这一纲领如何在全球80多个实验室的微观空间中发挥作用。STIR培养协调员参与到实验室中,其发挥的作用的方式,并不是告诉科学家什么是“正确的”、“应该的”,而是让他们意识到被忽视的社会与伦理环境,促进其完成自我反思,并发展出符合社会期待的知识与技术产品。

  廖苗首先回顾自己在博士期间曾经应用STIR的方法在中国的某纳米实验室中进行观察,但是正如Latour所说,实验室是一个强大的制度与组织环境,其目标是保证客观,并排除实验以外的非科学因素对其产生影响。然而,社会技术整合研究则是要将实验室的环境再次社会化,这一目标在当下科研愈发“内卷”的竞争环境下更加困难。如何引导科学将“社会化”发展作为竞争的动力,才能真正完成这种整合。接着,她谈到今天讲座的主题之一——治理的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互动的重要性,同时也谈到了Humaninzing RRI理念在回答这一问题上的潜力。

  王小伟副教授谈到,中国学者对负责任研究与创新(RRI)的研究非常活跃,因此,Humanizing RRI的专刊希望大家对RRI理念在“个体”与微观领域的影响进行观察。关于STIR, 他认为一些学者一定会反驳,这种实验室参与会影响创新的效率,威胁科学家的权威,导致研究经费的增加。该如何解决这种张力?同时,在国际治理中,如何才能推动社会与技术的整合,尤其是在国际环境日益紧张的环境下,中国如何才能更好的发展其创新能力呢?

  高璐感谢Fisher接受邀请,给我们带来了一次精彩的报告。她谈到了英国ESRC Genomic Network自2002年开始,也在推动一种STS学者参与的生命科学研究范式,结合Fisher谈到的在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历史,不同国家都在科技发展的新阶段,将其目标确定为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共同发展,而非简单的效率优先。中国也在这一历史洪流中向前不断前进,尤其是近5年来,负责任研究与创新以及伦理治理在学术、政策层面发展迅速,下一步是从实践、微观角度去理解并影响创新的方向,这也是Humanizing RRI这一专刊的主要目标。她请Fisher教授谈一谈组稿与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些哪些问题。

  Fisher教授很好地回应了以上一系列问题。国家知识产权局王雷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寒副教授也就论文写作与STIR的应用,与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报告结束后,大连理工大学晏萍副教授、清华大学程鹏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正清副教授等也参加了讨论,就Hunmanizing RRI的理论内核与实现进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探讨了专刊写作与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STS中心供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