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动态

“科学传统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

2021-12-27

  2021年12月25日,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文化研究支撑中心主办的“‘科学传统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术报告厅举办。此次会议的主题是“科学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科学文化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系、科学文化与原始创新的关系、中国古代科技传统及其现实意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李成智,清华大学教授冯立昇、李正风、杨舰,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教授任福君,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李真真,北京大学教授张大庆、周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关晓武、张柏春、邹大海、孙烈参会并作报告。科学史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关晓武在开幕式上致辞。 

  冯立昇作“对中国传统科技遗产及其现代意义的认识与思考”的报告。他认为中国科技史已成为世界科学史的重要领域。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以及中科院组织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两套大书已勾勒出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脉络。从西方视角的“四大发明”到《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中国三十大发明》等研究成果的面世,从更为丰富的角度展示了中华文明。我国古代的许多伟大发明创造,不仅推动中华文明的进步,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冯立昇作报告)

  关晓武作“中国古代科技传统及其现实意义”报告。通过梳理多位中外学者观点,分析中国的科学传统,阐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和贡献,展示了中国古代科技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作为文化建设基石的历史价值等。 

  (关晓武作报告)

  李成智作“北斗导航系统发展与创新”报告,分析北斗导航系统立项自上而下、渐进的决策过程,以及“三步走”发展战略逐步形成的过程。北斗全球导航系统被列为国家重大专项具有重大意义,它使中国避免了因“伽利略计划”合作的中止而遭受很大的不利影响,进而在轨道资源、频谱资源上掌握了主动。北斗系统发展中产生了多种工程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是文化自信、科技自强的典型代表。 

(李成智作报告)

  李真真作“关于科学传统与创新关系的思考”报告。她指出,科学传统包含有科学精神、科学范式、科学制度等多重含义。当科学越来越通过社会经济回报提升彰显自己的社会角色、获取更大的社会资源,科学的基础性研究成为幕后英雄,科学的商业叙事方式也使得科学进入了商业文化,成为彰显商业资本开拓科学的故事。在新的科学生态系统中,挖掘传统,对于创新有什么意义?如何使科学传统赋能创新?这无疑是考验我们今天的科技政策和管理智慧的关键问题。 

(李真真作报告)

  任福君作“面向2035年的创新文化与创新生态建设研究”报告。他系统地介绍了面向2035年的创新文化与创新生态建设研究的背景以及理论框架。从我国创新文化与创新生态建设的时代需求、我国创新文化与创新生态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创新文化与创新生态建设的国际经验、我国创新文化与创新生态建设的战略目标、我国创新文化与创新生态建设的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我国创新文化与创新生态建设的改革和保障措施六大方面介绍了主要研究内容。 

(任福君作报告)

  李正风作“建制化科学的进化——科学传统的塑造及其变革”报告。他从建制化科学的发展与世界格局的变迁谈起,再到建制化科学与“科学传统”的塑造,提出探索建制化科学的新形态非常重要,使后发追赶并成功超越成为可能。科学知识生产的技术、组织、制度创新很重要。但需要对科学知识生产特征、规律的新认识,需要敏锐把握当代的新特征、新趋势的激励更广泛的力量、配置更多样的要素参与科学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是解放科学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探索科学建制新形态、促进科学传统新变革的重要方向。 

(李正风作报告)

  孙烈作“中国科技革命观的形成与变迁”报告。他从“中国科技革命观”这一选题出发,分别阐释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科学革命观与技术革命观。

(孙烈作报告)

  杨舰作“近代中国科学研究的展开及其前沿探索——从几个具体人物研究工作的案例分析谈起”报告。报告主要通过丁燮林与吴有训的案例分析了土着型和追随型两种不同研究类型。这反映了移植期科学研究的两种不同的取向和进路:中国科学的前沿和科学前沿的中国。直到今天,这也是科学研究在中国的展开所拥有的重要特色。我们的创新之路将是在两者的互动中走向融合。 

(杨舰作报告)

  张柏春作“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学术传统与新探索”报告。他认为,自然科学史所老一辈学者形成了“史实考证与成就阐述”的优良学术传统。“新史料(一手文献、考古)、新方法、新观点”的原则也在指导一代代学者开展研究工作。近年来,科学史所也在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方向、尝试新方法上展开新的探索。近现代科技史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中国,中外交流史和比较史研究开始兴起,科技战略研究成为新的方向,科学传播研究促进科技史研究成果转化,世界科技史研究亟待加强。科学史所正在努力尝试新的研究模式,试图突破“成就阐释”模式。 

(张柏春作报告)

   张大庆作“数字时代科学文化的基础设施:重塑机构知识库”报告。在报告中,他讲述了当代科学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他认为机构知识库将成为数字时代科学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整合机构知识库资源,也将成为推动学术评价体系重建的重要保障。 

(张大庆作报告)

  周程作“科技评价需要负责任——对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争议的反思”报告。他首先引入创新生态系统要素的3MIT模型。通过如青蒿素与双氢青蒿素早期获奖情况、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争执等案例,逐步还原围绕“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争议”的相关情景。他指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组术语。在科技评价中要有针对性,要注意科学与技术、发现与发明之间的差异。 

(周程作报告)

  邹大海作“《九章》传统与数学创新”报告。他介绍了《九章算术》的发展历史和学术地位。他认为《九章》有大量算法资源而缺少理论推导的状况,推动了刘徽对数学理论的探索,为《九章》的算法建立了理论基础,从而导致新的数学领域的诞生。这充分说明了重要数学问题导致新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创造。 

(邹大海作报告)

  主题发言结束后,与会专家和现场参会的学者和学生们围绕会议主题展开进一步交流。同时,专家们建议定期组织这类研讨会,增进学界交流,邀请更多科技史和前沿科学领域学者参与讨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