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科学史所STS中心邀请,东北大学科技哲学&STS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科技与社会(STS)研究中心主任、首席教授陈凡先生于9月9日来科学史所作学术报告,题目为“世界与中国:技术哲学(SPT)& P-STS研究的趋势与走向”。报告由科学史所STS中心主任刘益东研究员主持。
陈凡教授从今年的国际技术哲学(SPT)&P-STS的现状讲起,分别探讨了国外技术哲学(SPT)&P-STS的趋势和我国技术哲学(CSPT)&P-STS的走向。通过探讨技术哲学的历史分期,对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生成的标志和当代西方技术哲学研究建制化历程进行梳理,并以德国的技术哲学和美国的技术哲学为例进行深入探析。继而陈凡教授指出当代西方技术哲学研究的困境和转向,指出荷兰学派(P-STS)的崛起,集中反映了这一过程与特征。总体而言,技术哲学经历了经验转向(把研究对象直接对准技术本身、打开技术黑箱)、伦理转向(重拾经典技术哲学的人文关怀和批判维度、关注技术对人类生活的伦理影响)、政策转向(力图将科学和实证数据作为政策决议的一部分)、交叉学科转向(解决交叉学科所涉及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促进哲学的去学科化和交叉学科化)以及技术转向(理解世界是技术及技术系统改造的世界,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从其本质上来说也是由技术架构来维系的)。在此基础上,陈凡教授指出当前技术哲学存在三项不足和整合性、建构性导向两大趋势。最后,他提出发展我国技术哲学(CSPT)&P-STS的指导思想,包括立足本土化、面向国际化、实现中国化,以建构中国特色的技术哲学(CSPT)&P-STS,并探讨了具体路径和步骤,强调建构过程要坚持“四项原则”,包括坚持“经验转向”与“理论升华”相结合的原则等;建构路径要坚持“三化方针”,建构方向要体现“四个目标”等。
陈凡教授的报告对技术哲学和哲学STS的核心内容、前沿发展和可能走向及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旁征博引、条分缕析,极具启发性。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第七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陈凡教授对学科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前瞻性的战略思考,指出教育部新近增设交叉学科门类,为STS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陈凡教授的报告高屋建瓴、厚重精彩、别开生面,引起热烈反响,深受科学史所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的欢迎,问答讨论持续不断,比原定结束时间延长了近一个小时。
研究所STS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