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杨益民教授应邀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科学史所”)作题为“东周的‘工业革命’”的报告,此次报告为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以下简称“青促会”)自然科学史所小组交流活动第2期暨研究所青年学术小组“格致下午茶”活动第78期。报告由科学史所陈巍副研究员主持,徐凤先研究员及十余名青促会成员参加了此次报告。
杨益民教授是青促会优秀会员,近年在科技考古领域成就突出。报告之前,科学史所青促会小组前任组长张志会和现任组长刘金岩介绍了科学史所青促会成员的情况。
在报告中,杨益民先把东周时期技术发展与科技思想发展、政治形势的关系,以及带来后果和18世纪工业革命进行比较,对报告主题进行解释。随后他从多个方面,对东周时期这场深刻的技术变革展开论述。他认为随着周代中央体制的削弱和外来游牧人群的冲击,块炼铁技术从西域引入并迅速本土化演变为生铁浇铸技术,微晶玻璃催生了战国时期的铅钡玻璃、铅钡釉砂和铅钡釉陶,冶铁术和玻璃的制造标志着工匠们对火的控制有了较大突破。青铜器生产的零件化和标准化促进了青铜技术的普及。湿化学、油脂利用的兴起促进了化妆品产业的兴起。纺织原料和机械也有了突破。马等牲畜的运用提供了更优越的动力来源。由于社会管理和知识传播的需要,书写形式也从金文过渡到简帛,笔墨开始流行。诸多技术门类的进步,重塑了社会经济基础、组织架构和手工业,进而对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大冲击,促进了诸子百家的发展。
杨益民的报告以丰厚的研究积累为基础,视野广阔,使与会人员深受启发,引起热烈反响。与会者就工业革命的概念、炼铁技术、工匠组织、与其它历史时期技术进步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