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动态

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丹羽崇史主任研究员访问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并作学术报告

2019-11-19

  20191112日下午,中国科学院文化遗产科技认知研究中心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讲座第21讲暨IHNS古代科技史学术报告第17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术报告厅顺利举行。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丹羽崇史主任研究员应邀作了“从‘对照实验’看古代的铸造技术”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周文丽副研究员主持。 

  丹羽先生首先介绍了自己的学术经历。他最早研究的是春秋战国青铜器,后来开展了陶器、陶瓷方面的研究,现在的研究领域是东亚手工业考古。此外,他还介绍了奈良文化财研究所的情况。 

  丹羽先生继而讲到,从“对照实验”研究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源自于学者们对曾侯乙尊盘、淅川下寺楚墓铜禁的铸造技术的争议。它们纹饰繁缛交缠,极为复杂,有学者指出其运用了失蜡法,也有学者认为运用了失铅法,而非中国传统的块范法。为了解决这样的争议,丹羽先生提出了“对照实验”的方法,即通过实验对学者提出的各种方法进行验证。具体流程是:先进行考古资料的调查,然后针对不同的技术推测都进行对照铸造实验,再对实验后的样品进行实物观察和科学分析,将其与古代青铜器本身加以对比,分析彼此间的差异,以此来探明古代的铸造技术。此方法与过去实验考古的方法不同,其主要的特点是“对照”,即不光验证一种假说,而是将每一种技术的可能性都进行实验,并彼此“对照”。丹羽先生共介绍了五组这样的“对照实验” 

  第一组是为了验证不同材质的模所铸青铜器的区别。分别使用锡、蜡、石膏制作铸造的模,而蜡模包括石蜡和蜜蜡。基于安全考虑,用锡模代替铅模。铸造使用的合金比例是:80%的铜、15%的锡、5%的铅。该实验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张昌平先生指出的曾侯乙尊盘残件上疑似的蜡模加热后形成的流态,在失蜡法铸造的实验样品上并没有发现。而通过铁质小压刀按压蜡模,形成了类似的“流态”。1) 

  第二组是关于失铅法的实验。通过实验铸造,将铸造的样品进行科学分析,再将其与出土品予以对比,发现通过失铅法所铸的青铜器,其器物表面会有铅遗留。2)

  第三组是关于青铜器外底部“线状痕迹“的对照实验。“线状痕迹”指的是商晚期到西周时期的铜鼎、铜簋等底部外面的网状、Y字形、十字形的痕迹。苏荣誉先生曾指出这种痕迹有加强筋的作用,也有排气、减少夹渣、憋气和气孔等缺陷的作用。将有刻痕和无刻痕的两种范一起浇铸,共铸造了两次,制作出四件器物。从对实验品的CT分析可以看出:无刻纹的样品确实底部气孔较多,其侧面并无差异,验证了线状痕迹确实有减少气孔等铸造缺陷的作用。3)

  第四组是关于“中国式范”(单层式范)的对照实验。由于此前他们使用的不是中国泥范,而是日本传统铸造用的多层式泥范。他们使用日本的材料来制作“中国式范”,进行了多种组合的对照实验。实验使用的材料是伊贺木节粘土和9号石英砂(比例是73),并掺和了稻谷壳或秸秆,后又实验未掺和稻谷壳和秸秆。4 

  第五组实验是关于镂空纹饰的制作法。丹羽先生带来了此组实验的样品,用实物讲解了样品之间的区别。5 

  报告后,在场师生与丹羽先生就对照实验的方法和结果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注: 

  1)丹羽崇史、新乡英弘、樋口阳介、八木孝弘:《镂空青铜器制作技法对照实验研究—以曾侯乙尊盘为中心》,《曾国考古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18年,pp.384-393 

  2)丹羽崇史、長柄毅一、三船温尚:《「失鉛法」をめぐる諸問題》,《アジア鋳造技術史学会研究発表概要集》122018年,pp.64-66 

  3)丹羽崇史、广川守、新乡英弘、樋口阳介、八木孝弘:《中国青铜器制作技术复原的对照实验研究―关于青铜器外底“人工刻线”》,《商周青铜器铸造工艺研究》,科学出版社,2019年,pp.203-207;丹羽崇史、赤田昌倫、田中麻美、樋口陽介、新郷英弘:《XCT スキャナによる鋳造実験試料の内部構造調査》,《日本文化財科学会第36回大会研究発表要旨集》,2019年,pp.330-331 

  4)丹羽崇史、樋口陽介、新郷英弘:《土製鋳型の機能解明を目的とした実験考古学的研究序説》,《アジア鋳造技術史学会研究発表概要集》122018年,pp.45-47 

  5)丹羽崇史、樋口陽介、新郷英弘:《楼空状青銅器紋様の実験鋳造試料の比較検討》,《亞洲鑄造技術史學會研究發表概要集》132019年,pp.49-50 

  撰稿人:苟欢、周文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