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5日,首都师范大学科技法中心主任李昕教授应邀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做了题为“挑战与机遇:科技时代的法律应对”的报告,报告会由STS中心主任刘益东研究员主持,二十多位所内外的学者、学生与会。
李昕教授的报告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她向大家介绍了科技时代法律的特点及作用,包括科技法的主要特点、法律关系以及法律在我国科技发展中的作用等。在第二部分中,李昕教授带领大家一起分析了三个科技法的热点问题,分别是: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法律问题;基因组编辑引发的法律关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法律问题。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法律问题是我国法学界在过去几十年的科技法领域的研究主角,李昕先从历史角度梳理了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演变过程,从科技管理体制、专利制度、技术市场制度等角度分析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特点,即:以国家制定的计划引导科技成果转化、从科层管理到法人制度到多元化的分类管理特征;技术的商品化;民营科技企业的兴起;政策与法律并举。关于第二个热点问题,李昕教授分析了近来人们的基因编辑婴儿问题,她认为这一事件涉及到科技、伦理与法律的关系,以及制度如何协调多元复杂的利益冲突等问题,同时她还重点谈到了如何协调新兴科技、法律与国际共识之间关系的重要议题,分析了我国目前对人工生殖相关的立法所展示出的多头兼管职权交叉的问题,以及法律位阶不高等问题。在对人工智能的法律问题的分析中,李昕教授主要探讨的是我们应如何提高自主和智能系统的问责制和可验证性,如何确保人工智能的公开透明,如何分到科技发展对个体造成的利益伤害等重要议题。她强调,无论人工智能发展到何种阶段,最终受到法律规制的依然是人,而不是机械或装置。因此,人工智能不能拥有独立的法律地位,我们将负责任的创新作为根本的目标,保障法律制度体系的一致性。
李昕教授精彩的报告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报告结束后,主持人感谢李昕老师内容丰富、分析精辟的报告,给大家许多启发,刘益东指出应该对科技发展的风险和可能性做准确判断,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法律、科技伦理的研究和实施,另一方面更要认识到在知识极易扩散的互联网时代,科技伦理和科技法律因不能约束世界上所有研发活动而失灵,科学上发现1次和发现100次是一样的,99个实验室遵从伦理和法律,1个实验室不遵从而做出发现或突破,新知识照样很快传播扩散,目前兴起的基因技术伦理、人工智能伦理等尖端科技伦理难以奏效。刘益东强调,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严峻的多,我们要直面科技伦理失灵、科技法律失灵和安全监管失灵等严峻现实,探索新型的科技伦理和科技法,思考真正有效的应对之策,这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机遇!高璐副研究员、王彦雨副研究员,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法律系睢素利主任等都提出了相关问题进行互动。报告还吸引了来自北京科学学中心、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光明日报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和记者参加,报告会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圆满结束。
科学史所STS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