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动态

刘孝廷教授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报告《文明的自律及其哲学》

2019-01-14

  201914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应邀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做了题为“文明的自律及其哲学”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刘益东研究员主持,四十余位来自所内外的学者、学生与会。

  刘孝廷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整体地讨论文明问题在近年来开始成为时髦,其原因主要是自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有关人类未来、人类文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文明实现了其历史上的两步重大提升(从野蛮到文明(开化)、从古代到现代(现代化))后,文明更需要完成其逻辑(原则)上的提升,即从暴力的逻辑(自然,体力时代)到智力的逻辑(资本,智力时代)最终发展到利他的逻辑(超越,德力时代);然而,正如刘益东研究员所强调的那样,当今科技的发展,文明所面临的风险已经与过去完全不同,致毁知识的不断产生使得文明的发展陷入了“困境”(刘益东提出的“致毁知识”、“四困一危”理论和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范春萍所强调的“杰文斯困境”等),文明已经变得“不文明”,文明正在突破自己的底线朝着“三荒三死”(自然荒、社会荒、人心荒;自然死、上帝死、“人”死了,即人被工具化)堕落。

  自此,刘孝廷教授提出一系列问题:为什么我们共有一个家园,彼此却像狼一样,为什么我们拥有能动性,却是在加速灭亡,为什么人人都觉得生存问题很重要,却很少有人去施行?文明是一场孤独之旅,由于世界上不再有任何能够制约人类的力量,因此,除非人类可以自我约束,否则现有的文明必将走向终结。刘孝廷教授强调,必须重新确立文明的标准与本性,动物感性地活着,现代的人知性地活着,未来的人类、未来的文明若想留存,就必须有意义有品位地活着(作为宇宙大化的对应物而清明觉知地活着),总之一句话,文明要留存,人就得文明地活着。

  紧接着刘孝廷教授提出了“文明的转折”的观点,他认为,文明自身是有拐点的,如核武器的出现便是一个拐点,文明本身是一个U型结构,在文明的内化过程中,人类得以“去成人(为)”。刘孝廷教授生动而形象地阐述了成人的基本原理,并从基础存在论、价值论、方法论、行动论四个点上讲述了如何提升文明之阶,并强调只有真正放射自性之光,实现人类的“新进化”,人类才能最终在这样的精神实践中走向成人之路。

  刘孝廷教授的精彩报告引起了在场师生的强烈反响。刘益东为报告做了评论,他指出,一个话题重要与否,一个人物重要与否,取决于其能否满足社会的需要,能否解决人类面临的难题和挑战。我与孝廷教授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共识,就是1945年原子弹的爆炸,将漫长的人类历史一分为二,在这之前,探讨人类的命运、人类的未来只是锦上添花,而在这之后,则是雪中送炭、头等重要,因此今天所讨论的话题是最重要的话题。能够探讨和驾驭如此重要话题的学者不多,孝廷教授的研究非常出色,令人钦佩。一般而言,讨论重大问题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讨论的是手段和方法,第二层次讨论的是目的,第三层次也即最高层次讨论的是心智模式,是哲学层次,刘孝廷教授今天重点在心智模式这一层次中讨论了文明的自律和重建问题,见解独到,立意高远,振聋发聩,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新启发和新教益。范春萍、钟灿涛、姚大志等与会学者,纷纷表示赞成刘孝廷教授的观点,并在互动中进行深入探讨。刘益东最后表示,今天的报告和探讨非常重要,人类前途和命运问题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可以说,人类文明进入了下半场,这比互联网进入下半场所带来的变化和冲击要大的多。人类文明下半场增加了新主角——关心、探讨、维护人类整体生存与和平发展、永续繁荣的人文社科学者,知识分子的作用至关重要。刘孝廷教授的报告是今年第一场报告,开门大吉,关于人类命运主题的报告是今后的重点,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持续了三个小时的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人物链接:刘孝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科史哲研究所所长,中德莱布尼茨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兼职有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副理事长,中国科协科学探索中心副主席,国际有机宇宙论学会主席,亚洲自然哲学学会总召集人;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文明,哲学基本理论等,出版著述《个人认识论引论》、《未来的观念》、《社会的科学》等10余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0余篇;主持国内外课题10余项;曾获省部级科研教学一等奖6次,国际学术研究奖4次,担任国外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和国际期刊编委。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STS中心供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