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动态

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Michael H. Shank教授访问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并作学术报告

2017-10-31

  20171024日上午,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荣休教授Michael H. Shank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作了题为“Let’s go with New Light on Regiomontanus and 15th century astronomy”的学术报告,论述Regiomontanus的天文学研究及其对天文学革命的影响。报告由韩琦研究员主持,所内外师生十余人参加。 

  Regiomontanus1436 ~ 1476)是文艺复兴初期哥白尼之前最为重要的天文学家,他与他的老师Peurbach合编的《托勒密至大论概要》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为通行的《至大论》编译本。Shank教授首先介绍了Regiomontanus生平与主要贡献,其中,1460-1461年红衣主教Bessarion到访维也纳成为其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Bessarion主教对天文学富有兴趣,而不满于此前希腊学者George of Trebizond对《至大论》翻译和注解(1451),遂请求Peurbach择要编译《至大论》,但后者开始此项工作不久离世;Regiomontanus接续编成其余部分,并由此介入BessarionGeorge之间的争论,后来则撰写反对GeorgeDefense of Theon一书。Shank教授通过对该书手稿的仔细研究指出,Regiomontanus实际上对欧克多斯和亚里士多德以降自然哲学家大多坚持的同心水晶球体系有着持久的兴趣,并强调天体运行的物理机制的重要性,因而 

  同于主要利用本轮—均轮体系(或偏心轮体系)进行天文预测的托勒密传统,而贴近哥白尼认为天体的数理描述应与其实际运行相一致的观点。这一结论突破了学界以往只是将Regiomontanus视为基本遵循托勒密体系的传统学者的看法,也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托勒密至大论概要》的注解内容及其对哥白尼日心说的影响提供了新颖的视角。 

  报告结束后,现场听众就Peurbach的天文学贡献与影响、中世纪晚期学者对物理机制的兴趣、人文主义者身份与历史作用等相关问题,进一步与Shank教授展开交流。 

  Michael H. Shank教授是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早期科学史研究的权威学者之一,曾与David C. Lindberg合作主编《剑桥科学史》第二卷《中世纪科学》,此次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重大突破项目邀请来所顺访。 

 

1 Shank教授作报告 

 

2 Shank教授讲解研究细节 

 

3 报告会现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