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动态

“格致下午茶”(2017年第6期,总第61期):“斋堂—中国最早研究地质的圣地”

2017-09-30

  2017年9月26日,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团委、青年学术小组组织研究所师生28人前往北京西山门头沟斋堂地区进行地质考察。西山是中国近代地质学发展的摇篮,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曾带领地质研究所学生对门头沟、妙峰山、斋堂等地进行详细考察,完成中国早期区域地质考察报告《西山地质志》。对斋堂地区地质调查的历史则可追溯到晚清。1867年美国著名地质学家庞培烈(Raphael Pumpelly, 1837-1923)记录了斋堂煤矿,1877年德国地质学家、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划分了大槽层和黄土层。1914年农商部矿政顾问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 1874-1960)初来北京即赴斋堂调查煤田地质,发现该地黄土地层,1920年安特生推断黄土属于中更新世,1930年巴尔博(George. B. Barbour, 1890-1977)参阅德日进和杨钟键的手稿后提出“马兰黄土”概念。此后,中国地质学家对马兰黄土进行详细研究,2003年刘东生院士因研究马兰黄土古气候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1976-2017年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对马兰黄土进行了全面调查。

  此次活动邀请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吕金波教授做学术讲解,题为“斋堂—中国最早研究地质的圣地”。吕金波长期从事北京地区的地质调查工作,发表论文60余篇。其通过测量永定河8级阶地和石花洞8层溶洞,提出北京西山8次抬升说,通过对石花洞各类石笋测量,建立了石笋第四纪剖面,进而分析了北京地区3千年来的古气候。吕金波酷爱中国古典名著,研读《水经注》中有关北京地理的科学思想,撰写出版了《北京地区基础地质研究史》,完成了1:5万区域地质图在北京地区的全覆盖,建立的北京平原区地质剖面获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图幅奖。吕金波沿途详细讲解了西山地区地层特点,介绍奥陶纪石灰岩地貌,还带领师生参观东胡林遗址,讲解西胡林黄土剖面,展示奥陶纪地层、青白口层、马栏村含煤地层剖面等。回城途中,副所长韩琦研究员还为全体师生讲解庞培烈、李希霍芬、安特生等人调查斋堂缘起,经过。

  通过此次活动,不仅对中国早期地质考察历史有了深刻了解,亦直观感受了西山斋堂等处独特地貌,收获颇丰。

 

吕金波教授讲解中

 

讲解岩层

 

东胡林遗址前合影

 杨丽娟 供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