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动态

格致下午茶:从十字架到十字镐——十八、十九世纪的中西技术知识流动

2017-09-30

  2017915日下午,“格致下午茶”(2017年第5期,总第60期)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职工之家举行。英国李约瑟研究所吴蕙仪博士、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方一兵研究员发表主题为“从十字架到十字镐——十八、十九世纪的中西技术知识流动”的联合报告,分别通过个案研究,彰显十八、十九世纪中西技术知识流动的时代特色。本所内外研究人员及研究生约30人参加活动,郑诚博士主持。 

  吴蕙仪自巴黎第七大学和佛罗伦萨人文科学研究所联合培养项目获得博士学位,目前在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出版法文专著《18世纪翻译中国:中国文本的耶稣会译者与欧洲中国知识的更新》。她的报告“纸上谈兵:基于文本的十八世纪中法科技知识流通”通过18世纪上半叶法国耶稣会来华传教士关于矿物和化学知识的书信,探讨基于文本的科技知识流通的特点和复杂性。这一时期,来华法国传教士在欧洲出版了大量关于中国的书信和文稿,中文书籍是其主要信息来源。以书籍为载体的知识流动,文本具有核心地位。传教士往往仅依靠文本,而非实践经验,认识实用知识。他们直接参考、翻译的中国技术知识,又多出自“不见经传”的日用类书、小说等通俗读物。被摘录、翻译的条目作为经验描述,供欧洲读者检验是否有效。 

  方一兵长期从事冶金史研究,她的报告“从知识到实践:十九世纪直隶矿产知识的传播及影响”,以西方人对直隶煤矿的科学认知的主题,展现西方工程师与商人进入中国内地后,中外知识流动的新样貌。报告由186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庞培利受清政府委托考察京西斋堂矿产资源展开,讨论庞培利的活动及此后艾约瑟、李希霍芬等人在庞培利影响下对京西煤矿资源的考察史;继而着重探究在华英商Henderson为商业利益,如何向直隶官方提议开采斋堂煤矿,并在《中西见闻录》多次发表中文文章,宣传其说,最终成为李鸿章发起磁州彭城煤铁矿计划的前因,反映知识流动过程中,地质学家、传教士和外国商人扮演的不同角色。两场报告引起听众极大兴趣,会后讨论热烈。 

  “格致下午茶”是研究所为全体职工与研究生创造的交流平台,旨在促进沟通,增进了解,为大家打造轻松畅谈学术、自由讨论问题的空间。活动形式多样灵活,可以是自由讨论,或邀请知名学者分享研究心得,或读书会,或明确主题的研讨会。(青年学术小组供稿) 

 

吴蕙仪报告

 

方一兵报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