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动态

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大讲堂第四十三讲:中国与十七世纪危机——全球史视野中的明清易代

2017-05-19

  201751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科技史大讲堂第四十三讲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报告厅举行。著名经济史家、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伯重先生以“中国与十七世纪危机——全球史视野中的明清易代”为题,带来了一场学术性与思想性兼备的报告。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研究员、刘益东研究员、曾雄生研究员、方在庆研究员、田淼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李晓岑教授,以及多家科研机构和大学60余名学者和研究生聆听了演讲。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韩琦研究员主持本次讲座。 

  明清易代是17世纪中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自清初以来,关于明清易代原因的探讨从未停止。李伯重教授首先指出,从万历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状况来看,明帝国在五十年内迅速瓦解,似乎有些出人意料。对明清鼎革的各种传统解释等均存在一定局限。而在欧亚大陆另一端,同一时期的英国都铎—斯图亚特王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特别是英国内战,王朝垮台,与明末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由此提出为何“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在世界不同地区同时发生”的疑问。进而广泛举证,说明17世纪前叶政治动荡、民生凋敝、战乱频仍的具有普遍性,乃是全球性危机。 

  李伯重教授主要从气候、经济、军事三个方面,以全球史的视角,剖析了导致明清易代的主要因素。16-17世纪北半球气候转寒,即所谓“明清小冰期”,造成全球农业减产、灾害爆发、疾病流行。经济全球化则导致东亚政治、军事形势剧变。明末中国经济严重依赖白银流入,因而气候变化所导致的世界经济衰退造成白银输入减少、国内通货紧缩。火药革命和海陆交流则促使欧洲火器技术传入伊斯兰、东亚等地区,东亚各国的军事实力因此发生重大改变。综合上述整体性、互动性的种种因素,明清易代可以得到更为有效的解释。 

  报告结束后,来宾与现场听众就全球史的方法论、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明清易代相关具体史实等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李伯重教授对提问做出了详细解答和补充说明。 

 

李伯重教授做报告 

 

第四十三讲科学史大讲堂报告会场 

 

报告人与与会专家学者互动交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