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1日下午,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系列讲座第18讲暨IHNS古代科技史学术报告第14讲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术报告厅顺利举行,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作了题为“东亚龙牙璋源流探析”和“东亚青铜时代玉作坊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苏荣誉研究员主持,参加人员有自然科学史所、北京大学、湖南省博物馆等多个单位的学者。
邓聪教授在其“东亚龙牙璋源流探析”的简短报告中,通过对新石器时代晚期到“三代”东亚地区出土牙璋的考察,探讨牙璋的起源与流传、牙璋与国家的出现、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指出东亚牙璋的传播路线:河南郑州望京楼遗址——四川盆地的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越南xom ren遗址,认为玉器文化与制作技艺有一个从北向南传播的过程。
邓聪教授重点作了“东亚青铜时代玉作坊研究”的报告,他回顾了20世纪以来东亚玉器研究的学术史,介绍了1996年其参与越南海防长晴遗址考古发掘的经过、出土物的空间分布绘图和年代测定(碳十四测年),采用计量学统计分析和考古实物微痕分析的方法,对出土玉料和加工半成品进行研究。他认为长晴玉器制作系统有三大类:大型玉石礼器制作、环状饰物制作、玉工具及管珠等制作。
邓聪教授的精彩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兴趣,听众就玉石颜色的形成原因、锯切割工具的使用、玉作坊概念的判定等问题与报告人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中国科学院文化遗产与科技认知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