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8日下午,“格致下午茶”(2016年第6期,第53期)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510会议室举行。在本次活动上,陈志辉博士作了题为“伟烈亚力对中国古算名词的翻译”的报告,由郭园园博士主持,陈巍博士组织协调。约有20名本所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活动。
陈志辉博士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讲师,学术兴趣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与数学史、以乾嘉学派天算专门之学为代表的近代知识转型问题、 19世纪中国天算学的史学史,以及古代科学文献学等。自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他前往法国国家科研中心SPHERE研究所,在其欧盟SAW(Mathematical Sciences in the Ancient World,古代世界的数学科学)项目下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19世纪中国数学及相关科学的史学史研究工作。
陈志辉报告首先介绍了为期五年并刚刚结束的SAW项目三个阶段的研究主题,由此引出这次报告的研究缘起。在报告中,他利用史源学等研究方法,讨论了伟烈亚力引介中西数学著作过程中的翻译活动。1847年来华的新教传教士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与中国学者李善兰(1801-1882)合作,翻译了英国“剑桥代数学派”数学家德摩根(Augustus De Morgan, 1806-1871)的著作Element of Algebra,并以“代数学”之名于1857年出版。该书是关于欧洲近代代数学第一部公开出版的中文译著,因而备受关注。早在1852年,伟烈亚力已于《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上连载英文文章《中国科学略记·数学》(Jottings on the Science of the Chinese. Arithmetic),文中不可避免地涉及中国古算专有名词,这是英译中国古算名词的首次尝试。同时,这些翻译也显著地体现了伟烈亚力对中西数学历史比较的思考。报告着重考察《中国科学略记》对算书、算法名称、《九章算术》章节标题,以及重要的代数术语“开方”(evolution)和“乘方”(involution)的翻译,试图探明这些术语的英译名何以形成,更好地理解伟烈亚力进行中西数学比较以及译介《代数学》的历史背景,进而考察伟烈亚力对中西数学史的理解,如何影响了他的科学传教策略。
问答环节,与会者就伟烈亚力对政书、类书等传统中国文献的使用、其“误译”是否受到李善兰的影响,以及他理解秦九韶《数书九章》关键内容的可能来源等问题,进行了愉快的交流。
“格致下午茶”是研究所为全体职工与研究生创造的交流平台,旨在促进沟通,增进了解,为大家打造轻松畅谈学术、自由讨论问题的空间。活动形式多样灵活,可以是自由讨论,或邀请知名学者分享研究心得,或读书会,或明确主题的研讨会。
陈志辉博士报告
陈志辉博士同部分与会者合影
(郭园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