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动态

科技与社会(STS)研究中心讲座——胡军教授报告“纪念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蔡元培的大学理念与陈独秀的新人生论”

2015-11-13

  20151030日下午,北京大学哲学系胡军教授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作学术报告,题目为“纪念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蔡元培的大学理念与陈独秀的新人生论”。刘益东研究员主持了本次讲座。来自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众多学者、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报告聚焦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演进历程,分别对新文化运动中两位代表性人物——蔡元培和陈独秀的大学治学理念及新人生论宗旨进行了详细解读,并着重探讨了科学人生与高深学问之间的关系。 

  胡军教授强调,不要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混为一谈,而现在很多学者不去细究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此外,报告人反对将1915915日认定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他指出,陈独秀1915915日的《敬告青年》只是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915日的上海,陈独秀正是在这一期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他著名的《敬告青年》,简要地阐明了他的新人生论思想。就历史进程来看,《敬告青年》一文的历史作用也仅仅在其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在极其有限的文化圈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远未形成后来所谓的“新文化运动” 

  胡军教授认为,新文化运动真正开始于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而蔡元培引进陈独秀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俩人在对待世界文化的看法是大致相同的。陈独秀积极地提倡科学的人生和科学的方法,而蔡元培所谓的“高深学问”所指的也就是陈独秀反复强调的科学方法和科学人生。蔡元培和陈独秀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缺少的正是上述的科学知识理论体系,所以他们也就共同提倡和积极普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的人生。蔡元培是在1917年的14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的,几天后发表了《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明确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不久他就聘请陈独秀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于是陈独秀带着《新青年》杂志走进了北京大学,与同样具有新文化观念的北大学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引领新文化运动的精英群体。报告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正是借助蔡元培搭建的北京大学这一文化平台才逐渐蓬勃地开展起来的。 

  胡军教授的报告视角新颖,分析精到,对于人们重新认识新文化运动及其当代意义极富启发性。会后,在座的老师和学生积极提问,清华大学教授杨舰、科学史所研究员刘益东还就“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历史贡献是什么”、“当代风险社会背景下新文化运动的意义”等问题与胡军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对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