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动态

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2014年度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

2014-11-28

    20141118-19日,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2014年度学术研讨会在研究所419会议室顺利举行。在两天的会议中,李劲松、黄兴、杨丽凡、陈晓珊、马敏敏、吴世磊、刘辉和关晓武等8人先后做了报告,邹大海研究员、赵翰生副研究员、孙烈副研究员和所访问学者韩玉芬副教授等参加了讨论。张柏春研究员、胡维佳研究员和青年科研人员郑诚博士、刘金岩博士和魏毅博士等也参加了部分议程。科研处王莹和曹希敬两位老师全程与会,对会议给予了大力支持。吴世磊和硕士生张炳君承担了相关会务工作。 

  李劲松副研究员报告了“传统工艺考察及资料整理(数据库)”课题的进展情况,包括传统工艺调研情况、相关研究工作及部分科研成果等,着重介绍了“我国传统白酒烧造工艺中酒液提取技术的调查和思考”的阶段性成果。 

  黄兴博士介绍了博士后课题“中国古代指南针实证研究”的进展情况,拟结合文献考证与模拟实验来检验天然磁体指极性效果、分析天然磁石指向器向人工磁铁的过渡和探讨水旱罗盘在海上的使用情况,对这些问题开展综合实证研究。 

  杨丽凡副研究员陈述了“传统工艺传承人技艺调研”课题的进展情况,已撰写完成雕漆大师文乾刚和牙雕及花丝镶嵌大师王树文的传记,写作的论文有“文乾刚雕漆工作室的生存之道”、“王树文与国礼《成昆铁路》”和“《南鹞北鸢考工志》成就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费保龄——费保龄大师采访录”,目前正在撰写的有汤夙国传记《面人汤》和论文“传统工艺家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等,今后将尝试采用新的方式来表现传统工艺大师。 

  陈晓珊副研究员报告了其课题的阶段工作“古代航海活动中的小船拖曳大船现象”,通过对小船拖大船的技术手段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考察及对几种可能情况的分析,认为拖船是木帆船在无风状态下行驶时的可参考选项,但并非必选项,实际情况应是木帆船上的行船者通过对当时气象和水文条件的衡量,来决定是采取拖船行进还是继续候风的措施。 

  马敏敏博士以“河湟及其毗邻地区新石器晚期——青铜时代动物食谱和稳定同位素基准研究”为题,报告了其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选题内容。该项目拟系统分析50003500BP四个遗址的动物遗存,研究河湟及其毗邻地区动物食谱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原因,并探讨动物的人工管理方式和碳氮稳定同位素基准的相关问题,以期为甘青地区古食谱和先民的生计方式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及史前人地关系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吴世磊结合文献综述和市场调查,对“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国内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做了汇报,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国内文化遗产领域8个方面的应用案例,对该项技术的特点和应用的局限性做了概述。 

  刘辉博士的报告题目为“公元6-7世纪的中国联珠纹锦”,通过对55件样品的图案类型及发展演变、出现与流行年代、技术特征的细致考察和分析,推测7世纪初花楼束综提花机已经出现,7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的联珠小团花纹锦,应是花楼机开始被广泛应用的实例。 

  关晓武研究员报告了课题“中国古玉加工工艺研究”的进展,重点介绍了在古玉加工工具方面的阶段性成果。下一步,课题将围绕规划继续开展文献资料的整理考证、玉料和玉器实物信息数据的收集工作,并拟通过合作研究和模拟实验来探索古玉加工的关键技术问题。 

      报告者都做了认真准备,对研究内容、拟解决问题和方法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会议讨论气氛热烈,交流充分,取得了预期效果。

(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供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