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动态

中科院学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讲座——段伟文研究员报告“可接受的科学 ”

2014-10-24

  20141021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段伟文研究员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作学术讲座,题目为《可接受的科学:实践转向后的科学基础重建》。段伟文研究员现任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担任国际期刊“社会中的信息、传播与伦理杂志(JICES)”及“负责任的创新”(RI)编委,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科技伦理等,已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姚大志副研究员主持了本次讲座。 

  段伟文研究员指出,正统的科学哲学虽然以拒斥形而上学为出发点,但其对科学的解读并未脱离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知识的意味。从自然哲学到以物理学为典范的科学对必然性与规律的探讨无不以理论知识为目标。这种源自希腊的思想使西方自然哲学或科学得以产生,但同时付出了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的代价。 

  真实的科学活动实则涉及自然哲学与工具两个向度。在自然哲学向度,科学理论所给出的世界图景需借助于形而上学和存在论预设,在其发挥解释世界的功能的同时也伴生着形而上学冗余或泡沫(如燃素、以太)。在工具向度,科学是一种人化物,由此在科学观层面导致了从哲学化科学到技术化科学(技性科学)的改变。 

  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的哲学、历史与社会研究出现了实践转向,形成了技术化科学、后常规科学、具有社会健壮性(鲁棒性)的科学等新的观念与视角,科学被视为一种受到现实与历史条件制约的有限度的人类活动。由此,段伟文研究员主张,应将人的境遇与选择置于科学观念的中心,追问当代人类必须回应的一个问题——如果科学不再是一种必然的科学,我们可以接受什么样科学?或者说,面对资源有限、生态危机与科技后果的高度不确定性等挑战,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科学?更为切身的挑战是,在本土治理架构下,如何应对证据与政策的鸿沟等挑战进而实现负责任的创新。 

  段伟文研究员的讲座有针对性地反思了当代科学的基础和前提预设,视域宽广,案例丰富。他的工作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现代社会面临的种种危机和不确定性,对于社会治理和科技政策等方向和领域的研究都非常富有启发性。围绕与报告相关的诸多问题,报告人与现场听众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讨论和思想交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