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9日下午,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系列讲座第13讲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术报告厅顺利举行,国家文物局文物编辑委员会副主任、文物出版社总编辑葛承雍先生应邀作题为“中国记忆中的丝绸之路”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苏荣誉研究员主持。
“丝绸之路”以中国长安与意大利罗马为双向起始点,横跨欧亚大陆东西万里,是古代欧亚大陆之间进行长距离贸易的交通古道,也是人类历史上线路式文明交流的脐带,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希腊—罗马以及中亚和中古时代诸多文明联系在一起。葛先生从线路和驿站、商人与贡使、运输与工具、丝绸与织物、金银与钱币、玻璃器皿、金银器、宗教与传播、语言与文书、艺术与歌舞、天文与医学、动物与植物等十二个主要方面,全面梳理了一个世纪以来考古文物的新收获和新解读,唤醒了中国境内丝绸之路的鲜活记忆。
丝绸之路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是线路及驿站,甘肃居延里程简(1974年出土)和悬泉汉简(1990年出土)的记载使人们得知中国境内存在着随时局而被交替使用的主、辅两条线路。有路则有人,以粟特人为代表的商人控制着当时的国际贸易,贡使则沟通了国与国的交流。良马和骆驼是丝绸之路主要的运输对象与交通工具,并成为艺术品的主要题材。华贵的丝绸与精彩纷呈的纺织品是连接东西方古代文明最重要的物品,不仅显示了当时纺织技术的高超水平,其图案、纹样和艺术造型也反映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多年来,沿丝绸之路出土了大量的波斯银币与罗马金币,罗马、萨珊波斯和伊斯兰等三种风格的玻璃器,采用锤揲和半浮雕工艺制成的金银器,以及用不同语言和文字书写的文献,这些物品无不使人感受到东西方不同族群和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力量。除了上述文物,佛教、景教、祆教和摩尼教等于不同时期传入的宗教,门类繁多、互相交融的歌舞艺术,对唐代及后世影响深远的印度天文算学,来自印度、西亚和阿拉伯的药物和医术,以及沿着丝绸之路进入的各类动物和植物,共同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从更广阔的背景看,在丝绸之路交流史上,中国境内无疑是一个以世界文明交汇为坐标、以民族多元文化为本位的地域,是一个文明共存之地。两千多年以来,驿站网络畅通,商人积极转输,商品种类丰富,宗教信仰传入,移民聚落增多,互通婚姻融化,最初的商业世界早已变成了各民族文明延伸的长廊,经过碰撞、交锋、包容最后走向融合、多彩,这是人类文明的基本框架和理想样貌,并得到了全世界对它在历史长河里作用的肯定。丝绸之路带来的多元文明,启迪人类世界只有互动交流、汇聚辐射,才能绵延不断、百川归海,进入更好的文明时代。
葛承雍先生用平实的语言、精美的文物照片和生动的讲述,为与会者奉献了一场极为精彩的学术报告。演讲结束后,大家还就丝绸之路衰落的主要因素、丝绸之路沿线的技术传播以及其他具有广泛影响的方面与葛先生作了探讨和交流。
(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