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动态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举行第七期青年学术沙龙

2014-04-03

  2014年3月28日上午,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第七期青年学术沙龙在209会议室举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环境科技史系Per H?gselius博士作了题为《重释原子能史》(Reinterpreting the History of Atomic Energy)的报告。所内青年研究员郭金海主持了这期青年学术沙龙。

  Per H?gselius博士是在国际技术史界有一定影响的学者,现为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环境科技史系副教授,目前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青年科学家,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他的研究领域为能源史、欧洲基础设施史、科技史,已出版多部学术著作。《红气:俄罗斯与欧洲能源依赖的起源》Red Gas: Russia and the Origins of European Energy Dependence (Palgrave Macmillan Transnational History Series, 2013),是其代表作之一。

  在报告中,Per H?gselius博士主要从“核能—水利”科学与工程的出现、核能中与水有关的地理学、与水无关的核事故的案例、“冷却塔”的技术、与水有关的核灾难等方面,对原子能的发展史进行了论述。传统的观点认为,原子能是基于科学的技术,核物理的现代知识是其核心。而Per H?gselius博士指出,原子能实际建筑于数千年传统水利和工程的经验。为了控制核设施运转时的温度,通常需要大量水流对其进行冷却。保证持续而大量的供水,对核技术及其安全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此,核电设施的选址往往靠近海岸、河流和湖泊等水体。防止干旱和水灾是核能产业设计和规划的一项基本任务。核能产业严重依赖人类文明长期积淀下来的水利技术和经验。

  Per H?gselius博士的报告内容生动并富有启发性,对于了解和认识原子能发展史很有帮助。报告结束后,与会的青年研究人员、研究生就自己感兴趣和关心的问题与Per H?gselius博士进行了交流。

 

  Per H?gselius博士在作报告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姚大志在提问 

  (青年学术小组供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