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动态

中山大学徐长福教授阐释理论与实践的反差

2014-12-10

  2014年12月5日,中山大学徐长福教授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谈谈理论与实践的反差——为什么理论上十分高明的设计蓝图 在实践上总是效果不佳?”的学术报告,论述理论与实践效果之间的反差。报告由刘益东研究员主持。

  本次报告探讨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的反差,即:古往今来,许多描画人文社会蓝图的思想作品从理论上看十分高明,但实践效果总是不佳——要么难以付诸实践,要么实践之后令人大失所望,甚至引发意想不到的灾难,这是为什么?对于这一问题,徐长福教授近年来用一套叫作“异质性哲学”的理论给予了解释,其要义是:任何事物都各是一个整体,都包含了无数不同类别的要素,即异质性要素;任何一种理论都只能认识事物所共有的某些同类要素,即同质性要素,而不得不撇开其他异质性要素;可是,任何在实践中起作用的事物都是其全部要素捆绑出场的,这些要素无不或明或暗地对实践产生影响,从而使实践的结果总是跟仅凭单一理论所作出的预期相偏离。

  报告人探讨了事物之间实存的三种联系,即:(1)独立自在事物和依它而在事物的联系;(2)独立自在事物之间的同时性联系;以及(3)独立自在事物之间的异时性联系。在此基础上,引出事物之间“同质性”与“异质性”两种性质的关系,“同质性”强调事物间及事件的共有性要素或普适性品质,而“异质性”则关涉事物个体及事件所包含的独特性要素及具体的关联性语境。“异质性”联系主要包括两类,即同进性的异质联系(牵连),以及异时性的异质联系(延异)。报告人认为,无论是事事意外,还是事事必然,皆不必料,要想理解事件或行为的后果并进而进行预测和管控,关键在于理解异质的因果关系。异质性理论所抓取的问题关键是“是”与“做”的关系,或是说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理论上所看到的分门别类的对象是在实践中整体出场的,这就要求实践思维必须对实践个案所关涉的异质性理论对象作综合考量,实践无非是异质性的操作。

  报告人认为,异质性理论可以为实践提供一套全新的说明,并为实践提供一套专门处理其异质性的思维方式。任何实践都要有预先的筹划,而这种筹划不能仅仅考虑同质性,同时还要反思理论的逻辑类型覆盖下的异质属性,否则便会形成“盲点”,尽可能减少盲点是实践筹划的努力方向,程序性地进入尽可能丰富和多元的异质性要素。

  徐教授的报告精彩,富于启迪,反响热烈,大家就报告涉及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与探讨,如如何区分“异质性”与“同质性”,异质性思维如何在实践中加以自觉运用等。

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供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