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动态

“2012青年学者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

2012-11-27

2012年11月24日至26日,由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主办的“2012青年学者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怀柔红螺园饭店成功举行,来自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18位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研讨会由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冯立昇教授和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古代室副主任韩健平研究员分别主持。北京大学陈建立副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玉璋副教授和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关晓武、陈晓珊、刘辉、周文丽、陈巍博士等分别做了报告。冯立昇、张柏春、罗桂环和韩健平四位研究员对上述报告做了精彩点评。

陈建立着重从考古调查与发掘、传统工艺和民族学调查、实验考古等方面介绍了冶金考古研究的方法,对冶金考古的研究重点、需要突破的研究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等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周文丽结合文献分析,对选题背景作了梳理,通过对土法炼锌遗址、遗物的调查、取样和检测分析及与印度炼锌技术的比较,阐述了明清时期重庆的炼锌技术。刘辉从概念界定入手,结合文献解读和对现存两种低花本机和丝绸之路古代经锦的分析,论述了低花本机的始现年代和提花原理,并与多综多蹑提花机作了比较。陈巍通过对文献和考古资料的梳理,指出10世纪前中国日常所用剪刀主要有“α”型和“8”字型两种形态,没有双股剪刀,11-13世纪中国开始出现双股剪刀,这种形态转变可能是受到西来剪刀的影响。

杨玉璋从烧成温度、物相组成和物理性能等方面,描述了他对郑州商城原始瓷器的研究工作进展及成果,并对早商原始瓷的生产工艺水平及北方原始瓷的产地问题作了探讨。陈晓珊以《海道经》等史料为线索,考察了元明之际的国家海洋运输事业,指出明永乐时期郑和下西洋壮举的出现并非偶然,元代至明洪武时期进行的大量海上运输实践活动为其积累了航海技术和丰富远航经验。关晓武结合实物照片和音频资料,对青铜编钟的现代研究情况作了陈述,并以秦汉至清代的编钟演变情况为例,勾勒了青铜编钟的发展演变脉络。

研讨会气氛融洽,讨论热烈,与会青年学者受益匪浅。

                       (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  供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