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动态

第三届青年技术史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12-11-20

2012年11月10-12日,由中国科技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三届青年技术史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东华大学、山西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协等20余家机构的60多名师生参加了会议。

本届会议主题为“中国技术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重点梳理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研究技术史的学术历程,前瞻技术史研究的未来。会议邀请赵丰、苏荣誉、钟少异、冯立昇、李成智、姜振寰等六名专家围绕纺织史、金属史、文化遗产、航空航天史、西方技术史等学科方向各作1小时学术报告,并与参会师生进行两三个小时讨论,以使青年师生有充分机会与专家进行讨论交流。

钟少异研究员(中国军事科学院)的报告题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停滞、退化现象——以军事技术为例的几点思考》。该报告以中国古代弩和火器的演变史为例,提出技术史研究不仅应关注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应重视技术停滞和退化现象的个案与宏观研究,从文明史的角度加以分析。

赵丰教授(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报告题为《纺织科技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文献、实物与工艺》。该报告综述了20世纪几代纺织史学者在历史文献、出土文物、传统工艺等方面关注的学术问题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于未来研究,赵教授认为应当格外重视古丝绸之路出土的各种语言的文书和国内外传统工艺的调查,在研究中还应关注染料、皮革等相关领域以及新的技术分析手段。

李成智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报告题为《中国航空航天史研究回顾》。在报告中,李教授回顾了20世纪各研究机构及业余爱好者研究航空航天史的曲折历程,提出在目前研究中存在文献来源受保密限制、各机构合力较弱、建制还有待完善等问题,今后应着力培养学术人才,完善建制,内史与外史协同发展。

冯立昇教授(清华大学)的报告题为《技术史与文化遗产——视界与应用的拓展》。冯教授回顾了文化遗产概念拓展和文化观念转变的历程,讨论了技术史与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强调工业遗产研究的重要意义,认为文化遗产保护是技术史应用研究的一个方向,未来技术史学家应积极参与“指南针计划”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国家项目。

姜振寰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报告题为《国外技术史研究概况》。在报告中,姜教授综述了英、法、德、美、苏俄、日本等国家的技术史研究学派、代表学者、主要著作和研究特点,认为国外学者重视近现代技术史研究,擅长利用最新科技手段,强调交叉领域研究,热心技术史宣传等特点值得我国学者借鉴。

苏荣誉研究员(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报告题为《中国金属史研究:回顾与前瞻》。该报告在明确金属史的概念、范畴与关联的基础上,回顾了金属史在西方、日本和中国的兴起历程,概括了金属史研究的参与者和研究方法,综述了从不同角度切入金属史研究的前辈学者及其学术贡献。在对未来研究的前瞻中,苏教授提出了尚待解决的冶金术起源、泥范传统、商代青铜来源、艺术表达与技术互动、块范法的消失等16个重要问题。

在讨论环节中,与会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通过聆听专家报告和相互交流,青年学者对技术史各研究领域的现状、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学术问题和研究方法等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姜震寰教授代表技术史专业委员会作总结发言,充分肯定了此次研讨会对青年学者成长的重要意义,提出今后技术史界将通过举办研讨会、创办刊物等方式促进交流。张柏春研究员代表承办单位发言,认为此次会议以几个技术史分支为例,系统深入地研讨学术研究的历史,达到了与青年学者共同“温故知新”的目的。与前两届一样,此次会议的专家报告及讨论发言,将整理成正式文本结集出版,与学界同仁进一步交流研讨成果。

                    (陈崴撰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