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动态

美国科学促进会EurekAlert报道我所研究成果

2021-05-24

近期,英国物理学会(IOP)出版社旗下的优质期刊《环境研究快报》(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IF6.096JCR-Q1),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任小林助理研究员与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Holocene fluctuations in vegetation and human population demonstrate social resilience in the prehistory of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全文链接: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1748-9326/abdf0a

文章上线后,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主办的全球科学新闻发布平台EurekAlert!”以“Under climate stress, human innovation set stage for population surge”为题,对该项成果进行了报道。随后,ScienceDailyNewswiseScienmagSciencenewnet.in等多家科学新闻媒体予以转载。

EurekAlert!报道链接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1-02/wuis-ucs022621.php

文明起源、文明化进程及其与气候环境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非常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长期以来却缺乏高分辨率的全新世气候环境记录和人类活动的定量指标,限制了我们对长时段环境变迁之下社会响应的理解。对此,研究团队公布了中原地区两套独立的记录:一是基于郑州大河村古湖钻孔的孢粉分析结果,作为区域的植被和气候记录;二是基于考古遗址C-14年代数据重建的人口变化历史,作为区域人类活动的指标。研究发现,距今约9200-4000年中原地区的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在新石器-青铜时代转型时期(距今约4000-3600年)气候变得干凉。然而,青铜时代早期的气候干凉化趋势并未导致人口的衰减。面对气候环境的压力,中原地区早期社会及时调整生业经济结构,多样化的农作物种植扩大了食物来源,降低了食物生产的风险。农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与早期国家的形成提升了人类社会的适应能力,实现了青铜时代早期(距今约3800-3400年)人口的显著增长,彰显了社会韧性(social resilience)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这一成果是科技史、环境史与环境考古进行交叉研究的一次尝试,丰富了科技史研究的内涵。研究入选合作单位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亮点成果,该校官网的报道指出:“这项成果是对中原地区数千年来的人口和生业变迁进行定量研究的新进展。通过整合气候、考古和植被记录,作者刻画了以上因素如何变化、何时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与人类社会相关联的宏大叙事。”

华盛顿大学报道链接source.wustl.edu/2021/02/under-climate-stress-human-innovation-set-stage-for-population-surge/

我所任小林助理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郑州大学许俊杰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其他合作者还有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辉副研究员、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Michael Storozum博士、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鲁鹏副研究员、北京大学莫多闻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李拓宇博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熊建国副研究员、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Tristram R. Kidder教授。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41888101)、重大项目(41690114)、青年科学基金(41907374)、面上项目(41877441, 41671014)、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XDB26000000)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EurekAlert!是由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运营的独立编辑、非营利的新闻发布平台,为公众提供来自世界顶尖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前沿研究和重要科学新闻。


 

 

  撰稿:任小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