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大讲堂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术报告厅举办了第三十八讲,由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韩健平研究员作了题为“清代的尸体检验:被忽视的司法面相”的报告。本场讲座由邹大海研究员主持。
中国古代的尸体检验活动究竟是如何展开的?和现今的程序有哪些不同?体现了什么样的特征?韩健平研究员以清代的尸体检验为例,详实审慎地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细致研究。他认为,当前的研究主要是由现代的法医学者和侦查学者所进行,实际采用的是现代的刑事侦查学的理论模型,来说明中国古代的尸体检验活动。但是,这种模型抓住了清代尸体检验的刑事侦察的一面,却忽视了它的法庭审理的一面。
学术界通常都认为,清代的州县长官在处理命案的过程中,既是警长、验尸官、检察长,又肩负着法官的职责。然而,韩健平认为这种观点态过于宽泛,容易让人误解。例如,人们会误认为知县主持现场验尸时扮演的是验尸官的角色,在县衙大堂审理该案时,又转换角色成法官。韩健平研究员指出,这些角色实际上在整个命案的处理过程中是聚合在一起的。例如,在尸体检验过程中,知县是在当事人双方和证人等在场的情况下主持尸体检验的,并就检验结论让当事人对质,最后形成的检验报告也需要他们签名画押。这些因素都具有法庭审理的特征,而与单纯的刑事侦察不同。韩健平研究员认为,这实际上反映了传统社会里侦查权与审判权的混合。在这种历史传统里,我们对侦察权和审判权的制衡缺乏深刻的自觉和敏感。当现代法律制度移植进中国后,我们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应对举措,以致这些制度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不能发挥它原初的设计理念。
讲座伊始,主讲人指出与美国影视剧中刑侦和法庭题材齐头并进不同,中国拍摄了一批优秀的刑侦剧,却鲜见真正意义上的法庭题材的作品。以这种现象为引子,主讲入将听众带入了他演讲报告的主题,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听众的极大兴趣。在报告中,韩健平研究员通过大量引入《点石斋画报》的图片和一手档案材料,从视觉上加深了听众对清代的尸体检验的了解。本场讲座吸引了来自周边高校和研究所的师生,以及法律史相关领域的学者。讲演结束后,听众们就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与主讲人进行了长时间的问答交流。讲座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韩健平研究员主讲本场报告
邹大海研究员主持本场讲座
现场观众踊跃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