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动态

中科院科学技术史大讲堂第三十三讲成功举行——20世纪的美国科学:曼哈顿计划、罗伯特·奥本海默和原子弹

2014-06-23

    201462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大讲堂邀请到国际著名科学史学家道本周教授(Joseph W. Dauben)演讲。此次活动是大讲堂系列讲座首次邀请外国知名专家作报告,这是该系列讲座2014年的新尝试,研究所也将通过多种形式的尝试,不断为该系列讲座注入新的活力。此次讲座由本所方在庆研究员主持。 

    道本周现为美国纽约市立大学Herbert H. Lehman学院教授,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和德国国家科学院(利奥波第那科学院)通讯院士。他曾任国际数学史期刊《数学史》的主编,以及国际数学史学会主席,也曾应研究所邀请担任第三届竺可桢讲席教授。 

    道本周在此次讲座上,带来了名为“曼哈顿计划,奥本海默和原子弹”的报告。此报告涵盖了物理、数学、历史多学科领域,吸引了来自不同学科的师生前来听讲。既有来自中科院软件所、中科院数学院以及中科院大学的理工学科听众,也有来自本所以及高校的科学史同行。 

在报告短暂的一小时中,道本周用高度清晰的思路向大家讲述了曼哈顿计划的前因后果,原子弹爆炸的事件始末和其中以奥本海默为代表的科学家们的故事。众所周知,曼哈顿计划是美国陆军部于19426月开始实施的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而为什么要开始这个计划?科学家应该对该计划的启动负有哪种程度的责任?科学家在追求理论研究的实践应用中应有多积极?道德、社会以及政治因素是否能影响学术团体中科学家继续在现有研究路径下开展工作的决策?围绕这几个问题,道本周逐一展开阐述、分析和讨论。 

    在二战期间,大批犹太科学家受到纳粹的迫害而被迫离开家乡,来到了接纳包容的美国。这些背井离乡的科学家也时刻关注并担忧纳粹可能对世界和平造成的破坏。他们发现德国组织科学家在集中探索核物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同时停止了其控制下的捷克斯洛伐克向外出口铀。这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担忧,他们怀疑德国正在制造核武器——原子弹。于是在1939年,以西拉德为代表的科学家们说服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赶在德国之前制造出原子弹(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德国当局当时并未有此能力)。最终,制造原子弹的计划在1941年获得了批准。1943年,奥本海默获得安全授权,成为该原子弹研发的主导者。然而随着原子弹的研发成功,在消除了对纳粹使用原子弹的担忧之后,科学家们又逐渐意识到倘若美国对其他国家使用这个毁灭力巨大的武器也将对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一场武器装备的竞争即将上演。然而,这一担忧随后得到充分证明。前苏联、英国、法国、中国、印度等各国纷纷成功研制原子弹。直至今日,核武器仍然是世界和平的重大威胁。科学家提议研制原子弹的初衷应该是善意的,但却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难以预见的巨大影响:当时,在听到《时代》杂志“你长大后想要怎样?”的问题时,一个小女孩回答道“活着”。 

    道本周的报告开拓了听众们的视野,他从独特的视角重绘这个广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他对科学与科学家在理论应用于实践时该何去何从的思考发人深省,令在座师生颇受启发。在报告之后将近一小时的交流时间,来自不同学科的听众提出自己的疑惑,并与道本周进行了热烈的交流,随后报告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顺利结束。 

 

道本周在做学术报告中 

 

演讲进行中 

主持人介绍报告人情况 

 报告现场 

听众认真聆听报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