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农学史
简历
我本农家子,1962年11月生于江西新干农村。世代业农,种稻、植棉、树橘。自幼随父母行走畎亩之间。1979年入学江西师范大学,习史学。1983年至1985年执鞭吉安白鹭洲中学。1985年至1988年入浙江农业大学(今浙江大学),受业游修龄氏门下,专攻农史。自1988年起供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22年12月退休。职业生涯中主要从事中国农史、水稻栽培史、农业文化和中国科技通史研究。
论著目录
著作
- A History of Rice in China By Xiongsheng Zeng, ROYAL COLL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22)
- 《水稻在北方——10世纪至19世纪南方稻作技术向北方的传播与接受》(曾雄生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
- 《中国稻史研究》(曾雄生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年。
- 《中国农业通史·宋辽夏金元卷》(曾雄生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年。
- 《中国农业与世界的对话》(曾雄生 等著),贵州民族出版社,2014年。
- 《中国农学史》(曾雄生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修订本,2012年。
- Towards A Sustainable Asia: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s(Lead Author: Xiongsheng Zeng), Science Press,Springer,2011.
- 《亚洲农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曾雄生主编、Andrew M.Waston,魏露苓副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
- 《中国稻作文化史》(游修龄、曾雄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 《宋代国家文化中的科学》(孙小淳、曾雄生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 《中国科技史》(曾雄生、徐凤先、傅海伦著)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8年。
著作章节
- 《中国三十大发明》(粟作,华觉明,冯立昇 主编),大象出版社,2017年。
- 《中国三十大发明》(稻作,华觉明,冯立昇 主编),大象出版社,2017年。
- 《中国科学技术通史》(江晓原总主编),中国历代官私农书综述等三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
- 《中国科学技术史·辞典卷》(郭书春、李家明主编),农学条目,科学出版社,2011年。
- 《辽宋西夏金代通史·肆·教育科学文化卷》(漆侠主编),宋朝的科学技术成就,人民出版社,2011年,168-270页。
- 《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路甬祥主编),生民之本,上海交大学出版社,2009年,265-316页。
- 《中国科学技术史·图谱卷》(金秋鹏主编),农学与生物学, 科学出版社,2008,1-52页。
- 《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杜石然主编),农学与生物学, 科学出版社,2003年。
- 《中国科学技术史·人物卷》(金秋鹏主编),氾胜之, 科学出版社,1998年,49-57页。
- 《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 (董恺忱、范楚玉主编)第三编 隋唐宋元时期的农学, 科学出版社,2000年,345-604页。
- 《中国历史大辞典·科技史》(合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 《中华科技五千年》(华觉明主编)农学与生物学部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论文
- 在苗与草之间—稗子的故事, 播厥百谷:中国作物史研究 / 杜新豪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 11,48-72.
- 论甲骨文中“糯”字的可能性——与苏成爱先生商榷[J].中国农史,2022,41(02):12-22.
- 江西早:一个水稻品种的足迹[J].农业考古,2021(06):7-33.
- 稻米: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J].中国稻米,2021,27(04):127-132.
- “俟时乃出”:瑞香花热兴起的环境与人文考察[J].鄱阳湖学刊,2021(01):36-48+126+2.
- 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环境与绿色发展——曾雄生研究员访谈[J].鄱阳湖学刊,2021(01):49-66+126.
- 涉农工作与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的调整[J].中国科技史杂志,2020,41(03):375-386.
- “卧沙细肋”考——从苏轼看宋代羊肉生产与消费[J].古今农业,2020(03):36-43.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2021年01期27-32.
- 万历三十六年的天人之际 —以当年的江南水灾为中心 科学史研究论丛第4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27-46
- 田村三郎与中国科学院的农学交流与合作[J].自然科学史研究,2018,37(03):380-401.
- 从“改进农作法”到“精耕细作”——延安大生产运动时期“精耕细作”提法的由来[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04):153-168.
- 从洞庭柑到温州橘——宋代柑橘史的考察,中国农史2018年第2期,26-37页。
- A slogan and its story: the making of the idiom of jinggengxizuo (intensive cultivation),Researches i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2018,No. 04中国知网:http://jtp.cnki.net/bilingual/detail/html/ZJSY201804018
- Rice cultivation problems pertaining to Report to My Villagers,2018.01?Researches i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2017: (3) 中国知网:http://jtp.cnki.net/Bilingual/detail/html/zjsy201703010?view=2
- Journey to the east: Diverse routes and variable flowering times for wheat and barley en route to prehistoric China. PLoS ONE 12(11):e0187405.https://doi.org/ 10.1371/journal.pone.0187405
- 《告乡里文》所及稻作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05,96-108页。
- 历史上中国和东南亚稻作文化的交流,《古今农业》2016年第4期,第18-30页。
- 我国农业轮作休耕制度的建立,《地方财政研究》2016年第7期,第87-94-104页。
- 食物的阶级性——以稻米与中国北方人的生活为例,中国农史,2016.1.96-105.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2016年03期全文转载.《北京日报》2016.11.07、《嘉定报》2016.11.29等摘要介绍。
- 宋代士人对农学知识的获取和传播:以苏轼为中心,自然科学史研究,2015.1.1-18。
- 从零碎化到园田化:农田整治的历史反思,中国经济史研究,2015.2.89-102。
- 水稻插秧器具莳梧考——兼论秧马,中国农史,2014.2.125-132。
- 橘诗和橘史——北宋陈舜俞《山中詠橘长詠》研读,九州学林,2011.夏季(出版日期:2012年11月),146-164。
- 水田:一个被误读的概念,中国农史,2012.4.109-117。
- 也释“白田”兼“水田”——与辛德勇先生商榷,自然科学史研究,2012.2.201-208。
- 《告乡里文》:传统农学知识建构与传播的样本——兼与《劝农文》比较,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3,78-86。
-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上),鄱阳湖学刊,2011.5,54-66。
-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下),鄱阳湖学刊,2011.6,90-100。
- 汉代字书中的农学语汇,中国科技术语,2011.6,52-58。
- 史学视野中的蔬菜与中国人的生活,古今农业,2011.3,51-62;收入《留住祖先餐桌的记忆》([中]赵荣光,[泰] Suchitra Chongstitvatana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70-93。
- 导言:农业文化视角下的亚洲可持续发展,《亚洲农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1-103页。
- 杂种:农业生物多样性与中国农业的发展,《亚洲农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289-351页。
- 土葬习俗的农业历史观,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5,128-139. 收入《亚洲农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379-405页;“应当废除的不是土葬,而是厚葬”,文摘报,2011.02.24. 06 ;“古人土葬倾向缘于‘利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4.21.(第181期) 第20版。
- 城市化与未来农业发展——历史的启示,《亚洲农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472-493页。
- 中国农学的基本内容和农学概念的演变,《梁家勉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81-91页。
- 告乡里文:一则新发现的徐光启遗文及其解读 ,自然科学史研究,2010.1.1-12。
- 谈科学史名词的特点及其界定,中国科技术语,2009.11.55-57。
- 中国古代雨量器的发明和发展,义守大学《人文与社会》第二卷第二期,43-70页。
- 虎耳如锯猜想——基于环境史的解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2.23-32。
- 北宋熙宁七年的天人之际——社会生态史的一个案例,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5-46。
- 论中国古代城市对农业的贡献,The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in Pusan National University, vol.2,pp.219-252。
- 贾思勰的富民思想及启示,《中国农史》2006年增刊,25-31页。
- 五十年与五千年: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年增刊,68-86页。
- 唐宋时期的畲田与畲田民族的历史走向,古今农业,2005.4,41。
- 论小麦在古代中国的扩张,《中国饮食文化》(台湾),vol.1,No.1,2005,pp.99-133。
- 宋代的城市与农业,《宋史研究论丛》(第六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327-361页。
- 宋代嶺南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稻作農業,《生物史與農史新探》,臺北:萬人出版社出版,379-407页。
- 直播稻的历史研究,中国农史,2005.2.3-16。
- 析宋代“稻麦二熟”说,历史研究,2005.1.86--106。
- 下粪耧种发明于宋代,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3.246-247。
- 中国历史上的果子狸,《九州学林》二卷三期,2004?秋季,228-262页。
- 《王祯农书》中的“曾氏农书”试探,古今农业,2004.1.63-76。
- “却走马以粪”解,中国农史,2003.1.8-12。
- 《农器图谱》和《农器谱》关系试探,农业考古,2003.1.152-156。
- 从江东犁到铁搭:9世纪到19世纪江南的缩影,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1.17-18。
- 农具的选择:以稻谷脱粒农具为例。本文系光明日报为《中华农器图谱》举行的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提要,并经修改刊在2002年6月11日《光明日报》。
- 宋代的双季稻,自然科学史研究,2002.3.255—268。
- 宋代的早稻和晚稻,中国农史,2002.1.54-63。
- 适应和改造:中国传统农学中的“天人关系”略论,《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李根蟠、原宗子(日) 、曹幸穗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48-65页。
- 中国传统农学理论中的“人”,自然科学史研究,2001.1.1-20.本文论点已入选《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3期,143页。
- 曾国藩与农业——兼论传统社会中士人农业观念的转变, 《农业历史论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283-292页。
- 黄穋稻与水灾,《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 跛足农业的形成——从牛的放牧方式看中国农区畜牧业的萎缩,中国农史,1999.4.35-44.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农业经济》2000年第3期全文转载,41—50页。
- 中国传统农业的缺陷,《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论文集作者之一)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473-476。
- 天时与农时,《第7届中国科学史国际讨论会论文集》(作者之一),大象出版社,1999,421-428页。
- Hiding in Doctoring: the Story of 1364 Medical Practitioners, Current Perspectiv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edited by Yung Sik Kim and Francesca Bray,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1999, pp.438-448。
- 江南稻作文化若干问题略论,农业考古,1998.3.110-118。
- 《傣族古歌谣》中稻作年代考,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4.370-379。
- 中国历史上的黄穋稻,农业考古,1998.1.292-311.收入《碧山09—米》,中信出版社,2016年,24-41。
- 隐士与中国传统农学,自然科学史研究,1996.1.17--29。
- 《数书九章》与农学,自然科学史研究,1996.3.207--218。
- 儒学与中国传统农学,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6.55--62.本文还收入进《科史薪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 黄省曾的农学成就与吴地农学传统,《吴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2),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302--314。
- 民族学材料对古代农业文献的诠释举例,中国科技史料,1995.3.69--76。
- 明末科技与农业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5), 75--85页.又载《亚洲科技与文明》,赵令扬、冯锦荣合编,香港明报有限公司,1995年,246--277页。
- 六道、首种、六种考,自然科学史研究,1994.4.359--366。
- 明清桑争稻田、棉争粮田与西方圈地运动之比较,中国农史.1994.4.39--49;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经济史》1995年第1期全文转载,75--85页。
- 没有耕具的动物踩踏农业--农业起源的新模式,农业考古,1993.3.90--100;又《二十世纪中国民俗经典?物质民俗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07-328页。
- 中西方农业结构及其发展问题之比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3;又《科技发展的历史借鉴与成功启示》,科学出版社,1998,99-121。
- 象耕鸟耘再论,中国农史,1992.1.1-5。
- 试论占城稻对中国古代稻作之影响,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1.61-69。
- 江西水稻品种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历史 ,农业考古,1990.1.166--171。
- 象耕鸟耘探论,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1.67--77;又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经济史》,1990年第3期,16--25页。
- 宋代江西水稻品种的变化,中国农史,1989.3.46-54转45。
- 明清江西水稻品种的特色,古今农业,1989.1.33-40。
- 《天工开物》水稻生产技术的调查研究,农业考古,1987.1.334--341;又见《天工开物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224—237页。
译文
- 未来世界的粮食供应——2050前后我们如何养活自己(译文,原作Andrew Waston),古今农业,2010.2.27-37.收入《亚洲农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494-511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研究》2010年第12期,第76-84页。
- 《齐民要术》(译文,原作F.Bray),《法国汉学》,2002年。
科普
- 老农苏东坡,经济学家茶座,2019年,第2期,135-140
- 中国古代的雨量测量,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7.19.第5版。
- 我对土地零碎化的观察与思考,经济学家茶座 第69期(2015),145-149。
- 柑橘史话,科学月刊,第543期,218-221。
- 煕宁七年的雨,中华遗产,2010.3.122-135。
- 番薯的故事,科学月刊,第477期,2009.9。
- 电视片《中华文明》第八集《灿烂星河》(撰稿),2008年3月27日,央视一套首播。
- 从“麦饭”到“馒头”,小麦在中国,《生命世界》2007年第9期,8-13页。
- 较晴量雨:中国古代对雨水的解读及影响——以北宋熙宁七年和雨量器为中心的讨论,2006年11月18日,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部,录像片段,http://vod.nlc.gov.cn/show.php?id=299
- 《中国古代100位科学家故事》(汪前进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 农业机械化的先声--耧车, 科学月刊(台), 2005,36(12),974-974页。
- 中国历史上的反季节,科学时报2001年11月25日版。
- 《农政全书》评介,中国典籍精华丛书?科技巨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 ,204-266。
- 《中华科技五千年》(光盘 ,作者之一),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 《图说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作者之一)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 《图说中国科学技术史》(作者之一),大象出版社,1999。
- 《彩色插图中国科学技术史》(作者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祥云(美国)出版公司,1997。
- 《100项中华发明》(作者之一),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162--203。
- 《中国文化百科》(作者之一)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384--388。
人物
- 胡道静与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2004.2.99-105。
- 宋代耒阳县令曾之谨对于中国农耕文化的贡献,《神农创耒与农耕文明》,岳麓书社,2004年,148-155页。
- 中国的盲文发明家,科学时报,2002.1.13,3。
- 导师风采岂止在课堂:游先生与学生通信纪事, 农业考古, 2000.3,270-274。
- 氾胜之,陆龟蒙,《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上集,科学出版社,1992,45--51。 420--424。
- 黄省曾,鲁明善,马一龙,张履祥,《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下集,科学出版社,1992,811--817。 741--745。 787--790。 979--985。
文献、史料及书评
- 那山 那水 那人——写在陈桂权著《水旱这间:冬水田历史变迁与技术选择》前面.古今农业,2018(03):118-120.
- 粪土与文明——杜新豪著《金汁:中国传统肥料知识与技术实践研究》序,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 李昕升著《中国南瓜史》序,中国农史2016.06.143-145页。
- 从田野到餐桌——评俞为洁教授的新著《中国食料史》,中国农史,2012.2.143-145页。
- 《中国稻作文化史》序,中国农史,2010,3,137-139页。
- 《中国稻作文化史》导言,中国农史,2010,3,140-144页。
- 苏诗“红薯”名物考辨(同游修龄、李根蟠合作),《古今农业》2010年,第3期67-80页。
- 《中国科技典籍通汇?农学》 (作者之一),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 《中华文献精诠》(作者之一) ,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 《中国文化的基本文献?科技卷》(作者之一)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757--828。
- 《二十五史精华》“二十五史农学家传记翻译”(作者之一) ,海南和三环,1993。
- 《影响中国的一百本书》(作者之一)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 评李约瑟主编白馥兰执笔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农业部分,《农业考古》1992(1),170--174,收入王钱国忠主编《李约瑟文献五十年:1942-1992年》下册,贵州人民,1999年,第662-671。
- 读《金薯传习录》札记 ,《古今农业》 ,1992(4),39--40。
- 《中国古代文献精萃大典》(作者之一),学苑出版社,1990。
获奖及荣誉
- 论文:试论占城稻对中国古代稻作之影响,《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1),61--69,首届全国中青年优秀农史论文奖(1990)。
- 论文:中国历史上的黄穋稻,《农业考古 》,1998(1),292-311 ,首届大象优秀科技史论文奖(1999)。
- 论著:《中国农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2008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科学技术类图书;2009年福建省优秀出版物图书奖;2009第二十三届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奖一等奖;第三届(2010)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
- 合著:《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三届(2010)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
- 合著:辽宋西夏金代通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2012年教育部第六届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年河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特别奖”。
联系方式
Email: zeng@ihns.ac.cn
地址: 中国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 邮编: 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