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史,力学史;知识传播史与比较史;科技发展战略。
专家类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南开大学双聘教授。
研究方向
科学技术史,科技发展战略。
教育背景
1996年4月至1999年6月,在德国大众基金和留学基金资助下,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aet Berlin)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习,在席泽宗院士、陈久金研究员、Eberhard Knobloch院士指导下研究天文仪器史,获中国科学院理学(科学技术史)博士学位。
1987年9月至1989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习,在华觉明、陆敬严、周世德三位教授指导下研究机械史,获理学(科学技术史)硕士学位。
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在内蒙古工学院学习,获工学 (机械工程)学士学位。
主要工作经历
1990年5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工作。2000年1月,晋升为研究员。1999年到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研究所(MPIWG)做合作研究,2001-2006年任马普科学史伙伴小组(The Partner Group of MPIWG at IHNS)组长。2005年10月至2009年11月,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2009年12月至2021年2月,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现为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南开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主任。
90年代参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机械卷(中国科学院“八五”重点项目),主持撰写《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的机械卷(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2000年以来,先后主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2000-2003年)、中国科学院与马普学会合作项目“中国力学知识发展及其与其他文化传统的互动”(2001-2006年)、中国科学院“十二五”规划项目“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2011-2015年)等科研工作。参与“创新2050”丛书、“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等中国科学院研究报告的调研和撰写,参与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调研工作。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科学技术史卷和《(新编)中国通史》的科学技术史卷。
主编英文期刊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先后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课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内蒙古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目前学术任职
国际科学史研究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院士,国际机构与机器学联盟机构与机器历史委员会(IFToMM Permanent Commission for History of Mechanism and Machine Science)执委;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和机械史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Science in Context,EASTM,Acta Baltica Historiae et Philosophiae Scientiarum,Voprosy istorii estestvoznaniia i tekhniki (VIET)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istory of Science and Science of Science,ELementa. Intersection of philosophy,epistemology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中国科学院院刊》,《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与社会》,《工程研究》,《中国科技术语》和《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等学术期刊的编委。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书系Boston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and History of Science编委,Max Planck Research Library for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学术委员。
论著目录
专著、文集和丛书
1. 张柏春,高峰,陈晓珊 编. 中国近代科学先声.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
2. 张柏春,王彦雨,李雪. 中国工程创造.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
3. 林聪益,张柏春,张治中,孙烈. 中国立帆式大风车的复原.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
4. 张柏春 主编. 中国传统技术的新认知(丛书).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20年.
5. 张柏春,方一兵 主编. 中国工业遗产示例:技术史视野中的工业遗产.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年. [哈萨克文版:Чжан Байчунь,Фан Ибин. ҚЫТАЙ ӨНЕРКӘСІП МҰРАСЫНЫҢ ҮЛГІЛЕРІ:ТЕХНИКА ТАРИХЫНДАҒЫ ӨНЕРКӘСІП МҰРАЛАРЫ. Минаш Шақанқызы,2023.]
6. Baichun Zhang,Marco Ceccarelli (eds.) Explorations in the History and Heritage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pringer,2019.
7. 陆康,张柏春 主编. 旧学新知——中欧知识与技术之演变,法国汉学,第18辑. 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
8. Carl Mitcham (eds.),Bocong Li,Byron Newberry,Baichun Zhang (associate eds.) Philosophy of Engineering,East and West,Boston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and History of Science 330. Springer,2018.
9. 张柏春,田淼,张久春. 科技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7年/2020年.
10. 张柏春 主编. 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7年/2020年.
11. 关晓武,张柏春 主编. 中国文化遗产丛书.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
12. 張柏春,孫顯斌 主編. 中國科技典籍選刊,第一輯至第三輯.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2018年.
13. 张柏春 主编. 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2014年.
14. 潘教峰,李成智,周程,张柏春 主编. 重大科技创新案例.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
15. 王思明、张柏春 主编. 技术:历史与遗产.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16. Чжан Байчунь,Яо Фан,Чжан Цзючунь,Цзян Лун. ПЕРЕДАЧА ТЕХНОЛОГИЙ ИЗ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В КИТАЙ:1949—1966. Hectop-история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г. 2010.
17. 张柏春,李成智 主编. 技术的人类学、民俗学与工业考古学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
18. 王守泰,陆景云,顾毓瑔,雷天觉等口述;恽震自述. 张柏春访问整理. 民国时期机电技术.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9. 张柏春,田淼,马深孟(Matthias Schemmel),雷恩(Juergen Renn),戴培德(Peter Damerow)等. 传播与会通——《奇器图说》研究与校注.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20. 张柏春,姜振寰,冯立昇 主编. 技术发展与文化遗产.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
21. 张柏春 执行主编. 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专辑. 中国科技史杂志,第28卷(2007年),第4期,2007年.
22. 张柏春,张治中,冯立昇,钱小康,李秀辉,雷恩.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传统机械调查研究. 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23. Zhang Baichun,Juergen Renn (eds.). Transformation and Transmission: Chinese Mechanical Knowledge and the Jesuit Intervention. Preprint 313 of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Berlin,2006.
24. 张柏春,李成智 主编. 技术史研究十二讲.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
25. 张柏春,姚芳,张久春,蔣龙. 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
26. 路甬祥主编. 张柏春,王扬宗,董光璧,王渝生副主编.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2009年.
27. 张柏春. 明清测天仪器之欧化——十七,十八世纪传入中国的天文仪器技术及其历史地位.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28. 陆敬严、华觉明主编,钱小康、张柏春副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29. 张柏春. 中国近代机械简史 (1840-1949).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
部分论文
1. LIU Jinyan,ICHIKAWA Hiroshi,ZHANG Baichun. Opening the Door to Scientific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 Visit of the Science Council of Japan’s Delegation to China in the Shadow of the Soviet Science in 1955. Historia Scientiarum,Volume 34 (2024),Nomber 1:16-32.
2. 张柏春. 开辟新学术领域——以《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编撰为例 // 潜伟 主编. 技术遗产(第一辑).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第1-9页.
3. 张柏春. 从事科技史研究何以可能.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第40卷(2023年)第6期,第125-128页.
4. 刘金岩,张柏春,吴岳良. 李政道: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的积极推动者. 现代物理知识,第35卷(2023年)第5期,第59-70页.
5. 徐娅楠,张柏春. 1932年之前俄罗斯(苏联)科学院研究科学史的旨趣. 自然辩证法通讯,第45卷(2023年)第3期,第10-16页.
6. 张柏春. 中国古代机械的多维认知. 自然辩证法研究,第39卷(2023年),第3期,第111-117页.
7. Zhang Baichun and Tian Miao. Attitudes of Pre-Qin Thinkers towards Machinery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Stephen Cave and Kanta Dihal (eds.) Imagining AI: How the World Sees Intelligent Machin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23: 353-360.
8. Marco Cecarelli,Baichun Zhang. Contributions of Italian Jesuits in Machinery Technology Transfer to China in the 16-18th Centuries. In: Niola,V.,Gasparetto,A.,Quaglia,G.,Carbone,G. (eds.) Advances in Italian Mechanism Science. IFToMM Italy 2022. Mechanisms and Machine Science,Vol 122. Springer,2022: 7-15.
9. Ван Фань(王芳),Чжан Байчунь (张柏春). Влияние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на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истории науки и техники в Кита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苏联对中科院科技史研究的影响). ИИЕТ РАН(俄科院科技史所). Материалы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национального комитета по истории и философии науки и техники РАН,посвященной 90-летию Института истории естествознания и техники им. С.И. Вавилова РАН (28 марта – 1 апреля 2022 г.)(纪念俄罗斯科学院瓦维洛夫科技史所成立90周年国际会议论文集). М.:ИИЕТ РАН(莫斯科:俄罗斯科学院科技史所),2022: 20-24.
10. 张柏春. 科技革命与“革命者”. 科学,第74卷(2022年),第2期,第7-13页.
11. 刘金岩,张柏春,吴岳良. 杨振宁:中美科技交流合作的推手. 自然科学史研究,第40卷(2021年)第3期:347-386.
12. 张柏春. 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 自然科学史研究,2021年,第1期,第115-119页.
13. Jinyan Liu,Fang Wang,Baichun Zhang. Chinese Theoretical Physicists in Dubna---A Case Study of Zhou Guangzhao. Historia Scientiarum,Vol.31,No.1,2021: 3-19.
14. Zhang Baichun. Transfer of European Clock-Making Technology into China during the Seventeenth to Eighteenth Centuries.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uppl. issue,2020: 9-25.
15. 张柏春. 打造创新型企业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一个关键. 科学与社会,第10卷(2020年)第4期,第15-17页.
16. 张柏春. 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创造的思考. 见: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 格致•考工•源流: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创造.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1-16页.
17. Baichun Zhang,Yexin Liu. Ma Jun (the 3rd Century AD). In: Marco Ceccarelli,Yibing Fang. Distinguished Figures in Mechanism and Machine Science: Their Contributions and Legacies,Vol.4,Springer,2020: 109-114.
18. 王芳,张柏春. 颠覆性创新与换道超车:德国V-2之路. 科学与社会,第9卷(2019年),第4期,第29-38页.
19. 张久春,张柏春. 规划科学技术:《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中国科学院院刊,第34卷(2019年)第9期,第982-991页.
20. 张柏春,李明洋. 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70年. 中国科学院院刊,第34卷(2019年),第9期,第1071-1084页. [Zhang Baichun and Li Mingyang. Chinese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olo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ume 14 (2023),Nomber 4: 69-87. //《新华文摘》2020年第2期第153-157页转载压缩本,题目改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历史脉络”]
21. Zhang Baichun,Tian Miao. Joseph Needham’s Research on Chinese Machines in the Cross-Cultural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chnology and Culture,Vol.60,No.2,2019: 616-624.
22. 张柏春,张久春. 水运仪象台复原之路:一项技术发明的辨识,自然辩证法通讯,第41卷(2019年)第4期,第43-51页. [此外,以“文本與實踐:以《新儀象法要》為基礎的水運儀象台復原”为题,收入劉薔整理的《新儀象法要》(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年);被收入曲安京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辑要.1》(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年,第86-96页)]
23. 张柏春. 工程科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特殊角色. 科学与社会,第9卷(2019年),第1期,第9-11页.
24. 张柏春. 中国技术:从发明到创新,再走向创新. 中国科学院院刊,第34卷(2019年)第1期,第22-31页.
25. Baichun Zhang. The Early Modernization of Technology in China (1860s-1930s). Acta Historica Leopoldina,Number 69,Druck-Zuck GmbH Halle,2018: 149-158.
26. Baichun Zhang,Long Jiang. The Influence of the USSR on Chinese Engineering Education: Taking Beijing College of Aeronautics as an Example. The 201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and Computer Science,IEEE,2018: 14-18.
27. 张柏春. “科学的春天”意义深远. 中国科学院院刊,第33卷(2018年)第4期,第432-435页.
28. 张柏春. 传统工艺的科学认知. 中国科学院院刊,第33卷(2018年)第11期,第1314-1318页.
29. 张柏春. 清朝前期观象台天文仪器的欧洲化. 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 科学技术史研究六十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论文选,第四卷.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第48-64页.
30. 张柏春. 把握时代脉搏,开拓学术新境: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60年. 自然科学史研究,第36卷(2017年),第2期,第143-151页.
31. Baichun Zhang. Transmission,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Device Construction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in 16th -18th Centuries. Nova Acta Leopoldina NF Nr.414,Halle (Saale),2017: 99-111.
32. Baichun Zhang,Jinfang Han. Analysis and Annotation of Leibniz’s Questions and Grimaldi’s Answers. in: Wenchao Li (eds). ‘Für unser Glück oder das Glück anderer’:Vorträge des X. Internationalen Leibniz-Kongresses,George Olms Verlag,2016: 449-487.
33. Baichun Zhang.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and the Influence of Eurocentrism on Chinese Historians of Science. in: A. Blum,K. Gavroglu,C. Joas,J. Renn (eds.) Shifting Paradigms: Thomas S. Kuhn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Proceedings 8,Max Planck Research Library for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2016: 329-335.
34. Feng Zhao,Yi Wang,Qun Luo,Bo Long,Baichun Zhang,Yingchong Xia. Mechanism of Laoguanshan Pattern Looms from Late 2nd Century BCE,Chengdu,China. in: Carlos Lopez-Cajun,Marco Ceccarelli (eds.) Explorations in the Hist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FToMM Symposium on the Hist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Springer,2016: 209-221.
35. Baichun Zhang,Yexin Liu. Mechanical Engineer Ding Gongchen. in: Carlos Lopez-Cajun,Marco Ceccarelli (eds.) Explorations in the Hist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FToMM Symposium on the Hist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Springer,2016: 165-170.
36. ZHANG Baichun,TIAN Miao. Johannes Schreck und Wang Zheng,die Uebertrag westlicher mechanischer Kenntnisse nach China. in: Claudia von Collani,Erich Zettl. Johannes Schreck-Terrentius SJ,Wissenschaftler und China-Missionar (1576-1630),Franz Steiner Verlag,2016: 183-198.
37. 刘金岩,张柏春,吴岳良. 坂田昌一与中国科学家及毛泽东的交往. 自然科学史研究,第34卷(2015年)第1期,第39-60页.
38. 张久春,张柏春. 从北京观象台造仪看“工程”的若干特征. 工程研究,第6卷(2014年)第4期,第434-440页.
39. 张柏春. 科技革命及其对国家现代化的推动刍议. 科学与社会,第2卷(2012年),第1期,第22-31,21页.
40. 张柏春. 中西科技发展四百年. 见:国家图书馆编.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第27-48页.
41. Baichun Zhang,Miao Tian. Archimedean Mechanical Knowledge in 17th Century China,in: Stephanos A. Paipetis,Marco Ceccarelli. The Genius of Archimedes-23 Centuries of Influence on Mathematics,Science and Engineering,Springer,2010: 189-205.
42. 韩晋芳,张柏春. 对莱布尼茨与闵明我问答的分析与注释. 见:张西平主编,莱布尼茨思想中的中国元素,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120-147页.
43. Baichun Zhang. Ancient Chinese Windmills. in: Hong-Sen Yan and M. Ceccarelli.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st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2008,Springer,2008: 203-214.
44. Lie Sun,Baichun Zhang,Tsung-Yi Lin,Zhizhong Zhang,An Investig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Vertical-axile-styled Chinese Great Windmill and its Square–pallet chain-pump. in: Hong-Sen Yan and M. Ceccarelli.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st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2008,Springer,2008: 295-308.
45. Tsung-Yi Lin,Baichun Zhang,D. Lu,Zhizhong,Zhang,Lie Sun. On the Mechanism Analysis of the Vertical Shaft Type Wind-power Square-pallet Chain-pump. in: Hong-Sen Yan and M. Ceccarelli.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st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2008,Springer,2008: 309-324.
46. Miao Tian,Baichun Zhang.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on Levers in Ancient China. in: Hong-Sen Yan and M. Ceccarelli.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st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2008,Springer,2008: 251-268.
47. 田淼,张柏春. 《大禹治水图》所反映的技术和力学知识. 见:张柏春,姜振寰,冯立昇主编. 技术发展与文化遗产,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8-45页.
48. ЧЖАН БАЙЧУНЬ,ЧЖАН ЦЗЮЧУНЬ,ЯО ФАН. ПЕРЕДАЧА ТЕХНОЛОГИЙ ИЗ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В КИТАЙСКУЮ НАРОДНУЮ РЕСПУБЛИКУ 1949—1966гг. 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Й ЕСТЕСТВОЗНАНИЯ И ТЕХНИКИ. 2007,No 4: 54-77.
49. Jiuchun Zhang,Baichun Zhang. Founding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IEEE Annals of the History of Computing,January-March,2007: 16-33.
50. 孙烈,张柏春. 沈鸿领导研制万吨水压机的社会因素. 见:殷瑞钰主编. 工程与哲学,第1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224-238页.
51. 田淼,张柏春. 王徵——欧洲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传播者.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 第6期,2007年,第1-10页.
52. 田淼,张柏春. 梅文鼎《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注之研究. 中国科技史杂志,第27卷(2006年)第4期,第330-339页.
53. 张柏春,田淼,刘蔷.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与《新制诸器图说》版本之流变. 中国科技史杂志,第27卷(2006年)第2期,第115-136页.
54. 张柏春,田淼. 中国古代机械和器物的图像表达.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3期,第81-97页.
55. 张柏春. 近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选择. 中国科学院院刊,第21卷(2006年)第6期,第454-459页.
56. Baichun Zhang,Jiuchun Zhang,Fang Yao.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the Soviet Union to the P. R. China: 1949-1966,Comparative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Society,Vol.4 (2006),No.2: 105-167.
57. 张柏春,张久春. 苏联援华工程与技术转移. 杜澄、李伯聪. 工程哲学,第2卷: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4-242页.
58. 张柏春,张久春,姚芳. 中苏科学技术合作中的技术转移.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第76-87页.
59. 张柏春. 中西科学、技术、艺术的融合——清朝观象台的天文仪器. 艺术与科学,卷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0-75页.
60. 肖运鸿,张柏春. 《奇器图说》中的杠杆知识初探. 自然辩证法通迅,第26卷(2004年),第5期,第78—83,88页.
61. Baichun Zhang. An investigation of a watermill in Lijiang county of Yunnan province,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World Congress in Mechanism and Machine Science,Machine Press,2004: 921-923.
62. Baichun Zhang. The Astronomical Instrument: Jesuit's Walking Stick in 17th Century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World Congress in Mechanism and Machine Science,Machine Press,2004: 933-938.
63. Baichun Zhang,The Introduction of European Astronomical Instruments and the Technology Related into China during the 17th Century. EASTM,Vol. 20 (2003):99-131.
64. 张柏春. 认识中国的技术传统——关于中国传统机械的调查. 自然辩证法通讯,第24卷(2002年),第6期,第51-56,80页.
65. Baichun Zhang.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mechanical engineer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West (1581-1985). in: Michael Ciaran Duffy. Proceedings of The XX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y of Science (Liège,20-26 July 1997),Volume XVII.ENGINEERING ANDENGINEERS,Brepols Publishers n.v.,Turnhout,Belgium,2002: 133-142.
66. Baichun Zhang. An Inquiry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Terms Jiqi (Machine机器) and Jixie (Machinery机械). In: Michael Lackner,Iwo Amelung and Joachim Kurz. New Terms for the New Ideas: Western Knowledge and Lexic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rill. Leiden,Boston,Koeln,2001: 177-195.
67. Baichun Zhang. Aufenthalte chinesischer Studenten und Wissenschftler in America in der ersten Haelfte des 20. Jahrhunderts. in: Christoph Kaderas,Meng Hong. 120 Jahre chinesische Studierende an deutschen Hochschulen. Deutscher Akademischer Austauschdienst. Bonn,2000: 181-194.
68. 张柏春. 南怀仁所造天文仪器的技术及其历史地位. 自然科学史研究,1999年(第18卷),第4期,第345-360页.
69. 张柏春. 王徵《新制诸器图说》辨析. 中国科技史料,第17卷(1996年),第1期,第88-91页.
70. 卢本珊,张柏春,刘诗中. 铜岭商周矿用桔槔与滑车及其使用方式. 中国科技史料,1996年(第17卷),第2期,第73-80页.
71. 张柏春. 明清时期欧洲机械钟表技术的传入及有关问题.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5年(第17卷),第2期,第38-46页.
72. 张柏春. 中国风力翻车构造原理新探. 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4卷(1995年),第3期,第287-296页.
73. 张柏春. 中国传统水轮及其驱动机械. 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3卷(1994年),第2期,第155-163页;第3期,第254-263页.
74. 张柏春.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提要. 华觉明. 中国科技典籍通汇,技术卷. 郑州:大象出版社,1994年.
75. 张柏春. 上海新中工程公司仿制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初步考察. 中国科技史料,第12卷(1991年)第4期,第31-37页.
76. 张柏春. 中央工业试验所的机械工程试验,设计与制造. 中国科技史料,第11卷(1990年),第2期,第66-72页.
其他文章
1. 张柏春:“李书”和“大书”交相辉映,展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中国科学报,2024年12月27日第3版.
2. 张柏春:从工程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光明日报,2024年12月26日第16版.
3. 张柏春. 柏林研学往事. 见:欧美同学会德奥分会 主编. 留德往事:纪念中德建交50周年,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3年,第1-10页.
4. 张柏春. 深化古代科技典籍整理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7月1日第6版[也刊登在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的《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总617期(2022年),第4期,第49-51页)].
5. 张柏春. 克服过度施教,保护创新天性. 中国政协,2022年第14期,第9页.
6. 张柏春. 《席泽宗文集》:科学史学家和天文学家的学术丰碑. 中华读书报,2022年1月28日第16版.
7. 张柏春. 构建中国机械史学科的学术经典. 中华读书报,2021年4月28日第16版.
8. 张柏春.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的筹划与实践. 自然科学史研究,2020年,增刊,第47-63页.
9. 张柏春. 回望北宋科学重器,纪念苏颂诞辰千年. 科学新闻,第22卷(2020年)第6期,第42-45页.
10. 张柏春. 中国古代发明创新与近代知识革命. 北京科技报(科技生活),总第3769-3770期(2020年),第28-31页.
11. 张柏春. 他们这样回答中国古代科技“有什么”“是什么”和“为什么”. 中国科学报,2020年12月24日第5版.
12. 张柏春. 创新国家科学技术博物馆是科技强国建设应有之义. 科普时报,2020年5月29日,第137期,第1版.
13. 张柏春. “老店”仍需“敬业的聪明人”. 中国科学报,2020年9月21日第4版.
14. 张柏春. 科技史中有了复原研究才完整. 中华读书报,2020年3月18日第16版.
15. 张柏春. 丝绸之路科技交流史研究大有可为. 光明日报,2019年5月17日第18版.
16. Baichun Zhang,Yexin Liu. An Overview on the Studies of the History of Machinery in China. In: Baichun Zhang,Marco Ceccarelli (eds.) Explorations in the History and Heritage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Springer,2019: 272-283.
17. 张柏春. 精细考证史实,宏观叙说史诗——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科学新闻,2018年第10期,第26-33页.
18. 张柏春. 《科学技术史研究六十年》序言. 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 科学技术史研究六十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论文选.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
19. Zhang Baichun,Juergen Renn. Editorial for CAHST.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1 (2017),No.1.
20. 张柏春谈,张帆整理. 对“李约瑟之问”的再思考——张柏春研究员访谈. 中国科学院院刊,第10卷(2017年),第12期,第1397-1400页.
21. 张柏春.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之回顾与前瞻. 科学新闻,2017年第11期,第7-11页.
22. 张柏春. 《华觉明自选集》序. 见:华觉明自选集. 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年,第1-5页. [转载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3卷(2017年),第2期,第42-44页]
23. 张柏春,孙显斌. 《中国科技典籍选刊》总序. 见:中国科技典籍选刊,第一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此序是下文的修订版:张柏春. 科技文献整理出版之刍议. 见: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14年第11期(总525期)]
24. 张柏春. 我国科技史研究的拓展与适应——以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转变为例. 自然辩证法通讯,第34卷(2012年),第2期,第103-109页.
25. 王玉民,江晓原,张柏春. 席泽宗. 见:汪前进,黄艳红主编. 中国科学院人物传,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600-606页.
26. 张柏春. 机遇、挑战与发展——1997-2007年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学科建设与课题. 中国科技史杂志,第28卷(2007年),第4期,第305-319页.
27. 张柏春. 发现技术的传统——技术史学科简介. 科技中国,2005年7月号,第16-19页.
28. 张柏春. 50年代的两个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规划. 中国科技史料,第23卷 (2002年)第4期. 第351-361页.
29. 张柏春.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进展综述. 中国科技史料,第23卷 (2002年)第3期. 第273-274页.
30. 张柏春,樊洪业整理. 口述科技史研讨会述要. 中国科技史料,第23卷(2002年),第4期. 第343-350页.
31. 张柏春.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的若干内容与视角. 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0卷 (2001年),第2期. 第103-105页.
32. 张柏春. 对中国学者研究科技史的初步思考. 自然辩证法通讯,第23卷(2001年),第3期,第88-94页.
33. 张柏春. 柏林的科学技术史研究与教学. 自然辩证法通讯,第22卷(2000年),第5期,第90-95,84页.
34. 张柏春. 对中国机械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第11卷(1994年),第3期,第36-38页.
专著章节
1. 张柏春. 机械技术. 见:路甬祥主编. 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下册,第172-198页 [Baichun Zhang. Machine Technology. In: Yongxiang Lu (editor-in-chief). A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ncient China,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Vol.3,2009,pp.172-198]
2. 张柏春. 秦汉技术史,隋唐五代技术史,清代技术史. 见:白寿彝主编. 中国通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998年.
3. 张柏春,李小宁,田大山. 工业布局与技术体系的形成. 见:董光璧主编. 中国近现代科技史.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4. 张柏春,张自清,黄开亮. 近代机械技术. 见:吴熙敬主编. 中国近现代技术史.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5.张柏春. 机械工程. 见:卢嘉锡,席泽宗主编. 彩色插图中国科学技术史.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6. 张柏春. 机械工程. 见:华觉明主编. 中华科技五千年.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译校工作
校订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SCC),第四卷第二册. 科学出版社,1999年.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邮编:100190
Email:zhang-office@ihn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