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大海
基本信息 邹大海,男,1965年生于湖南省新化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84-1988年,湘潭大学数学系,本科,理学学士。 1991-1994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生,理学硕士。
工作经历 1988-1991年,湖南省新化县统计局。 1994年至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1994-1995年,研究实习员。 1995-2000年,助理研究员。 2000-2005年,副研究员。 2006年至今,研究员。 2010年至今,博士生导师。 2015年9月-2021年4月,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 2015年10月-2016年9月,期刊编辑部主任。 2016年-2019年3月,《自然科学史研究》副主编。 2019年3月至今,《自然科学史研究》主编。 2021年4月至今,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
社会兼职 2002-2011年,全国数学史学会理事。 2011年至今,河北省祖冲之研究会副理事长。 2012-2015年,中国数学会理事。 2015年10月-2019年5月,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常务理事。 2019年5月至今,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副理事长。 2015年12月至今,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科技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2019年5月至今,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
研究领域和学术兴趣 研究领域基本限于中国传统科学史,涉及中国数学史、中国古代无限思想史、中国早期科学思想史、中国古代力学知识史、中国数学史学史等方面。近年开始涉猎中国现代数学史和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总体特征及现代价值。 对中国传统数学史的各个方面都有兴趣,关注中国古代知识中涉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的一般性和基础性问题。对不同文明中科学知识演进的比较、前辈科学史家的治学方法和思路亦有兴趣。 主要学术贡献 对先秦至汉代的中国数学史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确定了这一时期的不同阶段中国数学发展的主要进展和成就及相关的时间支点,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证了中国数学在商周之际形成一个学科,在春秋战国时代达到它的第一个高峰,并出现实用算法式数学和具有理论倾向的数学两种知识形态,汉代把先秦数学形态丰富的格局整合成以算法式数学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相对单一的格局,奠定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基本走向。 对刘徽及其以前的无限思想有较为系统的考察,分析了墨家、名家、道家无限思想的特点,指出不可分量思想从墨家到名家的演变,刘徽无限思想的特点及其思想基础。 对出土数学文献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对张家山汉简《算数书》和岳麓书院藏秦简《数》用力较多,并从法律、经济、计量制度和其他类型出土文献中挖掘与数学有关的信息,结合早期经史子集文献中与数学观念和数学活动有关的各种材料,盘活对传世数学文献的利用,从而对数学知识和思想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其他学科的关系有较为立体的认识。 对墨家的几何学知识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指出它的特点,对理解先秦数学的意义,并说明它对从世界数学史的角度理解几何学知识如何从具体、经验和直观的知识发展成抽象和理论化的知识提供了样本。 对中国古代力学知识中用于解释运动和变化的若干基本概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考察了墨家和名家的运动观与无限思想的关系。 整理了著名科学史家李俨与严敦杰等的一大批学术通信,对李俨的生平和学术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李俨具有一种以史料为中心的编史观。 近年与杨涤非一起发现了中国古代军事工程中一种特殊的体(容)积计量方式,分析了中国古代军事数学知识的某些特点;与牛腾一起揭示了筹算开平方法到珠算开平方法的历史演变,澄清了珠算开方史研究中有关王文素、朱载堉的若干问题。 主持了对中国近现代科技史论著目录较为系统的搜集工作,并给出一个分类框架。
主持或参与的主要项目 1.个人独立完成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导向课题“李俨严敦杰学术通信的整理与研究”(1999-2001年)。 2.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算数书》与先秦数学”(2002-2004年。类别:A,编号:10171107) 3.主持完成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综合研究”的子课题“中国近现代科技史论著目录”。 4.参与完成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伙伴小组合作项目“中国力学知识发展及其与其它文化传统的互动”。 5.主持完成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项目的子课题“中国早期数学知识的创造与形态特征——以若干典型案例为中心的研究”,完成专著《中国数学在奠基时期的形态、创造与发展——以若干典型案例为中心的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 6.主持完成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项目第二期的子课题“出土简牍与秦汉数学史”。 7.目前正主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十四·五”重大项目“中国科技传统及其现实意义研究”。
代表作 1.专著《中国数学的兴起与先秦数学》(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专著《中国数学在奠基时期的形态、创造与发展》(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 3.论文《墨家名家的不可分量思想与运动观》 4.论文《出土〈算数书〉初探》 5.论文《略论李俨的中算史研究》 6.论文“The Concept of Force (li力) in Early China” 7.论文《睡虎地秦简与先秦数学》 8.论文《从出土简牍文献看中国早期的正负数概念》 9.论文《秦汉量制与〈九章算术〉成书年代新探》 10.论文《元明时代的筹算开平方新法——连接传统筹算开平方与珠算开平方的桥梁》(合著) 11.《关于秦汉计量单位石、桶的几个问题》 12.论文《从岳麓书院藏秦简〈数〉看上古时代盈不足问题的发展》 13.论文《中国上古时代数学门类均输新探》 14.论文《耿寿昌,一位不该低估的中国古代科学家》
大部分已出版论著目录 (一)论文 1.《透帘细草提要》,收入《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数学卷》(郭书春主编,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第一册。 2.《重差图说提要》,收入《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数学卷》(郭书春主编,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第五册。 3.《刘徽的无限思想及其解释》,刊《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4卷第1期 (1995年1月)第12-21页。 又收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科学技术史研究五十年1957-2007——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五十年论文选》,2007年8月,第128-135页。 4.《对一条涉及无穷大的〈墨经〉条文的考释——兼及与阿基米德公理的比较》,刊《中国科技史料》第16卷第4期(1995年12月)第70-76页。 5.《〈墨经〉中的无限思想》,刊刘钝、韩琦等编《科史薪传——庆祝杜石然先生从事科学史研究40周年学术论文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8-27页。 6.《名家的无限思想》,刊王渝生主编《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文集》,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第30-35页。 7.《先秦时期时空无限思想的若干研究》,刊《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年第22卷第1期(总125期)第69-74转90页。 8.《〈墨经〉‘次’概念与不可分量》,刊《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9卷第3期(2000年7月)第222-233页。 9.《墨家名家的不可分量思想与运动观》,刊(台北)《汉学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第47-76页。 10.《李俨与中国古代圆周率》,刊《中国科技史料》第22卷第2期(2001年6月)第99-108页。 11.《出土〈算数书〉初探》,刊《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0卷第3期(2001年7月)第193-205页。 12.《略论李俨的中算史研究》,刊《中国科技史料》第23卷第2期(2002年6月)第149-165页。 13.《〈算数书〉中“以睘材方”、“以方材睘”两问校证》(与段耀勇合写),刊《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2卷第2期(2003年4月)第168-172页。 14.《〈墨经〉不应为墨子所自著》,刊《安徽史学》2003年第4期(2003年7月)第81-86页。 15.《从〈算数书〉和秦简看上古粮米的比率》,刊于《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年第4期(2003年10月)第318-328页。 此文为2013年3月31-4月3日在德国图宾根市图宾根古城堡举行的“第三届中国科技典籍国际会议:‘历史的基础和新的观点’”(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cient Chinese Books and Record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istorical Foundations and New Ideas”)论文,故收入《中国科技典籍研究——第三届中国科技典籍国际会议论文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47-57页。 16.《从〈算数书〉与〈九章算术〉的关系看算法式数学文献在上古时代的流传》,刊《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6-10页。 17.《从先秦文献和〈算数书〉看出入相补原理的早期应用》,刊《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冬之卷第52-60页。 18.《睡虎地秦简与先秦数学》,刊于《考古》2005年第6期第57-65页。 英文全译版: “Shuihudi bamboo strips of the Qin Dynasty and mathematics in Pre-Qin Period”,in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Vol.2, no.4, Oct. 2007. Higher Education Press, Springer, pp.632-654.有几处修订。 英文简缩版: “Shuihudi’s bamboo strips of Qin Dynasty and mathematics in Pre-Qin Period”(Abbreviated English Edition translated by DING Xiaolei), in Chinese Archaeology, Volume7,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07, pp.132-136. 19. “The Concept of Force (li力) in Early China”, in Preprint 313 of Max-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2006, pp.11-35. 20.《从〈算数书〉盈不足问题看上古时代的盈不足方法》,刊《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6卷第3期(2007年7月)第312-323页。 21.《出土简牍与中国早期数学史》,刊《人文与社会学报》,第2卷第2期(2008年6月)第71-98页。 22.《关于〈算数书〉、秦律和上古粮米计量单位的几个问题》,刊《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第38卷第5期(2009年9月)第508-515页。 23.《中古算书中的田地面积算法与土地制度——以《五曹算经》“田曹”卷为中心的考察》(陈巍、邹大海合著),刊《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8卷第4期(2009年10月)第426-436页。 24.《从出土竹简看中国早期委输算题及其社会背景》,刊《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4期(2010年7月)第5-10页。 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10年第6期。 25.《从〈墨子〉看先秦时期的几何知识》,刊《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9卷第3期(2010年7月)第293-312页。 26.《从出土文献看上古医事制度与正负数概念》,刊《中国历史文物》2010年第5期第69-76页。 略加修订后刊于《科学技术史研究六十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论文选》第1卷,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第168-177页。 27.《从出土简牍文献看中国早期的正负数概念》,刊《考古学报》2010年第4期第481-504页。 28.《李俨》(传记),刊《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成就概览·数学卷》第一分册(王元主编),科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46-53页。 29.《〈数〉、〈算数书〉和〈九章算术〉中一类楔形体研究——兼论中国早期求积算法的某些特点》,刊《汉学研究》第32卷第3期(2014年9月)第69-94页。 30.《关于中国古代体积与容积计量方式的新发现》(杨涤非、邹大海合撰),刊《中国科技史杂志》第35卷第3期(2014年9月)第269-280页。 31.《中国古代军事中的计和算——以开方术在布营中的运用为例》(杨涤非、邹大海合撰),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0卷第2期(2014年6月)第15-20页。 32.《从出土文献看秦汉计量单位石的变迁》,in RIMS Kokyoroku Bessatsu B50: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ugust 27~30, 2012, edited by Tsukane Ogaw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Mathematical Sciences, Kyoto University 京都大学数理解析研究所, June, 2014, pp.137-156. 33.“Whole number in ancient Chinese civilisation:A survey based on the system of counting-units and expressions”(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整数:基于计数单位系统和表示方式的考察), in ICMI Study 23: Primary Mathematics Study on Whole Numbers:Proceedings (Edited by Xuhua Sun, Berinderjeet Kaur, Jarmila Novotná), Macao: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in Mathematical Instruction, University of Macau, the Education and Youth Affairs Bureau, Macau SAR, 2015. pp. 157-164。网络出版,国际书号ISBN 978-99965-1-066-3。 34. 《〈陈起〉篇“命而毁之”和“数与度交相彻”》,刊《自然科学史研究》,2015年第34卷第2期第259-260页。 35.《简牍文献与中国数学史》,《中国科学技术通史 I 源远流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年12月,第191-230页。 36. “An Elementary Study of the Unearthed Mathematics Book, Suanshu Shu” , In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1, No.1 (June, 2017), pp.24-58. (由邹大海对《出土〈算数书〉初探》原稿做了修改和补充。吕昕英译,邹大海修改审订,并补译一小部分)。 37.《王文素〈算学宝鉴〉筹算开方新法——传统筹算开方到珠算开方的过渡形态》(牛腾、邹大海合撰),《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第32卷第4期(2017年7月),第7-14页。 38.《秦汉量制与〈九章算术〉成书年代新探》,《自然科学史研究》,第36卷第3期(2017年9月),第293-315页。 39.《元明时代的筹算开平方新法——连接传统筹算开平方与珠算开平方的桥梁》(牛腾、邹大海合撰),《自然科学史研究》,第37卷第1期(2018年3月),第1-22页。 40.《朱载堉的珠算开方法及其特点》(牛腾、邹大海合撰),朱载堉纪念馆编《致敬乐圣——纪念朱载堉诞辰4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06-228页。 41.“Parts in Chinese Mathematical Texts. Interpreting the Chapter Form of The Nine Mathematical Procedures” (by Karine Chemla,Dahai Zou),in Pieces and Parts in Scientific Texts (Florence Bretelle-Establet, Stéphane Schmitt Eds),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AG, part of Springer Nature, 2018, pp.91-133. 此为书中第5章,其中主干为第2节和第3节,以邹大海为主撰写的第2节为:“The Inner Structure of the Nine Chapters in Chapters as a Heritage from Earlier Classics”, pp. 95-108.以Karine Chemla (中文名:林力娜)为主撰写的第3节为:“The Meaning of a Chapter, or Why Are There Chapters in the Nine Chapters?”, pp.108-128. 42.《关于秦汉计量单位石、桶的几个问题》,刊《中国史研究》2019年第1期第57-76页。 43.《从岳麓书院藏秦简〈数〉看上古时代盈不足问题的发展》,刊《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9年6期,第504-515页。 44.《出土简牍开启中国古代数学世界的大门》,国家图书馆、《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中国典籍与文化》第十二辑,北京:国家图书馆,2019年12月,第117-147页。 45.《中国上古时代数学门类均输新探》,《自然科学史研究》,第39卷第4期(2020年12月)第395-424页。 46.《刘徽对〈九章算术〉中立体的辨名》(邹大海、夏庆卓合撰),《自然辩证法通讯》,第43卷第4期(2021年4月),第47-54页。 47.《关于中国古代筹算捷法和珠算中留头乘的几个问题》(牛腾、邹大海合撰),《汉学研究》,第39卷第1期(2021年3月),第133-166页。 48.《明代著名学者周述学生卒年及家世考》(曲兆华、邹大海合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第50卷第5期(2021年9月),第447-454页。 49.《刘徽〈重差〉从〈九章算术〉注本分离的时代问题——基于李俨编史观启示的研究》(邹大海、袁瑞合撰),《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7月第37卷第4期第58-65页。 50.《耿寿昌,一位不该低估的中国古代科学家》,见邹大海、郭金海、田淼主编:《探史求新——庆祝郭书春先生八十华诞文集》,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23年5月,第3-25页。
(二)专著 1.《中国数学的兴起与先秦数学》,邹大海著,为《中国数学史大系》(王渝生、刘钝主编)第一卷,石家庄市: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9月。大32开,520页。 2. 《中国数学在奠基时期的形态、创造与发展》,邹大海著,为罗桂环主编《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研究丛书》之一,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8月。16开,456页。 3.《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郭书春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年。16开,858页。邹大海撰写其中第一编“中国数学从兴起到形成一门学科——原始社会到西周时期的数学”的全部(第一章、第二章),第二编第三章“春秋至汉代数学概论”的第一节之一“春秋战国数学与社会文化背景”、第二节“算法式数学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高峰”以及第三节“理论思辨倾向——春秋战国数学的新动向” 4.《传播与会通:〈奇器图说〉研究与校注》(张柏春、田淼等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邹大海在工作初期进行过一次全文校点,以后只参加过少数讨论。
(三)学术工具 1.《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论著目录》(上中下三册),邹大海主编,邹大海、李映新、吴佩卿、朱敬、姜丽蓉、段耀勇编撰,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16开,1167页,120万字。 2.《中国历史大辞典·科技史卷》(薄树人、李家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中撰写其中部分数学史条目。 3.《中国科学技术史·辞典卷》(郭书春、李家明主编),科学出版社,2011年。撰写部分数学条目。 4.《先秦数学史研究》,收入徐泽林主编《与改革开放同行:中国数学史事业40年》,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3-46页。
(四)资料整理、书评、序言及其他 1.《算学启蒙提要》,收入《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数学卷》(郭书春主编,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第一册。 2.《成就卓著的中国古代数学》(与郭书春、田淼合著,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执笔导言及前三章。 3.《数学史研究进展》(郭世荣、邹大海合著),刊《2009-2010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4月,第41-52页。 4.《李俨、严敦杰往来书信(1940-1941年)(一)》(韩琦、邹大海整理),刊《自然科学史研究》29卷第1期(2010年1月)第104-126页。 5.《李俨、严敦杰往来书信(1940-1941年)(二)》(韩琦、邹大海整理),刊《自然科学史研究》29卷第2期(2010年4月)第232-258页。 6.《李俨、严敦杰往来书信(1940-1941年)(三)》(邹大海、韩琦整理),刊《自然科学史研究》29卷第2期(2010年7月)第361-388页。 7.《关于北大秦简〈鲁久次问数于陈起〉:今译、图版和专家笔谈》(韩巍、邹大海整理,韩巍、郭书春、彭浩、道本周、大川俊隆、罗见今、古克礼、郭世荣、纪志刚、肖灿、邹大海等著),刊《自然科学史研究》第34卷第2期(2015年9月)第232-266页。 8.《〈九章算术〉研究史上的新篇章》,《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16年11期,第12-17页。 9.《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与数学——〈唐至明代中期军事数学知识〉序》,见杨涤非《唐至明代中期军事数学知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年6月正式出版,第I—X页。 10.《祖冲之研究目录补遗》(邹大海、夏庆卓、郭书春合作搜集整理),见《祖冲之科学著作校释》(严敦杰著,郭书春整理),2017年11月,第192-201页。
(五)主编和参与编纂的论著 1.《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10卷),郭书春、刘钝执行主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年, 448万字。邹大海任常务编委。 2.《中华科技五千年》,华觉明主编,郭书春等副主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年,73万字。邹大海校对和查证部分文献,撰写数学部分。 3. 《华夏文库·科技史书系》(邹大海、韩毅主编)已出书目: (1)王玉民著:《候气术:古人观念中天地人之纽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11月。180页。 (2)李亮著:《古历兴衰:授时历与大统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11月。146页。 (3)韩毅著:《瘟疫来了:宋朝如何应对流行病》,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年11月。190页。 (4)李秋实编著:《中国营造技术简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4月。139页。 (5)吕传益编著:《璇玑玉衡:天文观测与仪器台站》,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20年6月。238页。 (6)段耀勇著:《中国的开方术与一元高次方程的数值解》,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20年7月。206页。 (7)金秋鹏著:《中国古代的造船与航海》,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20年6月。184页。 4.《探史求新——庆祝郭书春先生八十华诞文集》(邹大海、郭金海、田淼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23年5月。520页。
部分学术报告目录 1.《〈墨经〉中的无限思想》,1992年8月20-22日在北京香山卧佛寺举行的“纪念李俨钱宝琮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宣读。修改稿收入《科史薪传——庆祝杜石然先生从事科学史研究40周年学术论文集》。 2.《名家的无限思想》,1996年1月16-20日在深圳大学举行的“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上宣读。收入《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文集》。 3.《墨家名家的不可分量思想及其与运动观──兼及与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运动观的比较》,1998年10月在武汉“数学思想的传播与变革:比较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宣读。 大部分以《墨家名家的不可分量思想与运动观》为题发表于(台北)《汉学研究》第19卷第1期,但比较研究部分尚未发表。 4.《睡虎地秦简与先秦数学》,2000年8月21-24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代表大会”上宣读。 2001年10月于香港城市大学举行的“第9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上宣读。修改稿刊于《考古》,2005年第6期。 5.《关于〈算数书〉的几点研究》,2000年10月9-14日在河北涞水举行的“纪念祖冲之逝世150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宣读。 摘要见《纪念祖冲之逝世1500周年学术讨论会(2000年10月9日-14日,河北涞水)》(论文摘要,会议报到时散发的资料),第42页。 主要观点以《初观〈算数书〉》为题刊于《中国文物报》2001年3月14日第7版。 6.《从〈算数书〉和秦简看上古粮米的比率》(The ratios of several kinds of grains in ancient China: A research based on Suanshu Shu and bamboo strips of Qin),2003年3月31日至4月3日于德国图宾根(Tübingen)举行的“第三届中国科技典籍国际会议:历史的基础和新的观点”(“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cient Chinese Books and Record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storical Foundations and New Ideas”)会议上宣读。 刊《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年第4期,及《中国科技典籍研究——第三届中国科技典籍国际会议论文集》。 7.《先秦数学思想的两种倾向》,2004年8月12-14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举行的“《算数书》与先秦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 8.《先秦到两汉的力概念》(The concept li力 in the literatures before 200 AD), 2005年7月24-30日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22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y of Science”)上宣读。 9.《近五年来关于〈算数书〉研究的情况》,2006年3月18-19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的“东亚数学典籍学术研讨会”上宣读。 2007年9月16日首发于简帛研究网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7/zoudahai002.htm。 10.《出土简牍与中国早期数学史》,2008年5月22日在台湾高雄义守大学举行的“二○○八年人文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多元交汇下的社会变迁”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Pluralism, Trends and Interconnections”)上报告。 刊(台湾)《人文与社会学报》,第2卷第2期。 11.《中国古代语境中有和无的沟通——基于〈庄子〉和刘徽阳马术注的联系之研究》(“The connection between Being and Nonbeing in ancient Chinese context——A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uang Zi and Liu Hui’s proof of yangma method”, 2008年10月6-7日在巴塞罗纳举行的“第8届国际本体论会议”(“VIII International Ontology Congress”)上宣读。 12.《从〈墨子〉看先秦时期的几何知识》,2009年5月12日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举行的“数学机械化国际研讨会——庆祝吴文俊院士90华诞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Mathematics Mechanization——In Honor of Professor of Wen-Tsun Wu’s Ninetieth Birthday”)上报告。 此文2010年刊《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9卷第3期。 13.2010年9月21-24日参加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办的“《岳麓书院藏秦简》(第二卷)国际研读会”,参加讨论并对秦简《数》中的若干问题做了发言。 14.《从出土简牍文献看中国早期的正负数概念》,2011年4月30日—5月4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数学史学会学术年会”上报告。 又于2011年10月23-25日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科技典籍国际会议”上报告。 15.《对上古时代计量单位石的一些新考察》,2011年7月24-27日在合肥举行的“第十三届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上报告。 16.《方程:联立线性方程组在中国的先声》(Fangcheng: a Pioneer of System of Linear Equations in Early China),2011年8月27-31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举行的“国际代数学史研讨会”上报告。 17.《上古计量单位石的变迁——从多值石制到大、小石制》,2011年9月21-23日在涞水县野三坡参加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室组织的“2011年度古代科技史秋季学术研讨会”上报告。 18.《〈墨子〉中力概念的特征与普适意义》,2011年10月12日在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参加“墨子思想的普世性与当代性”小型国际研讨会上报告。 19.《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先驱——两栖科学家李俨1892.8.22-1963.1.14)》,2011年11月11日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做关于所史教育的学术报告。 20.《祖冲之的科学成就与科学精神》,2011年11月25-26日在涞水举行的“河北省祖冲之研究会成立大会”专题学术报告。 21.《中国数学文献中组成部分的一些问题》(“Parts in Chinese mathematical texts” )(与林力娜研究员合作), 2012年5月10日在巴黎的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巴黎第七大学林力娜(Karine Chemla)研究员主持的欧盟资助“古代世界数学科学”项目(“Mathematical Sciences in the Ancient World”,Advanced Research Grant, 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 Advanced Research Grant 2010)组织的国际会议上宣读。 22.《中国中古时期田地面积算法与土地制度:均田制对田地测量的影响》(The Methods for the Calculation of Fields and Land System in the Middle Ancient Period of China:The impact of Equal-Field System on the surveying of land)(与陈巍合写),2012年5月11日在巴黎的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巴黎第七大学林力娜(Karine Chemla)研究员主持的欧盟资助“古代世界数学科学”项目(“Mathematical Sciences in the Ancient World”,Advanced Research Grant, 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 Advanced Research Grant 2010)组织的国际会议上宣读。 23.《从出土文献看秦汉计量单位石的变迁》(“The change of the measurement unit shi in the period of Qin and Han: a study on the basis of unearthed documents”),2012年 8月24 -31日在日本京都大学数理解析研究所(Research Institute for Mathematical Sciences at Kyoto University)举行“2012 RIMS研究集会 「数学史の研究」”(“2012 RIMS Workshop on the Study of History of Mathematics”)上宣读。 24.《刘徽原理之证明的逻辑基础》(“The foundations of the reasoning in the demonstration of Liu Hui’s principle”),2012年11月11日在广州的中山大学哲学系举行“数学与逻辑文化” (“Conference on Cultures of Mathematics and Logic”)国际研讨会上报告。 25.《〈五曹算经〉的算法特点与社会背景》(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lculation Methods in the Wucao Suanjing and the Social Backgrounds)(与陈巍合写), 2013年3月29日在巴黎的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巴黎第七大学林力娜(Karine Chemla)研究员主持的欧盟资助“古代世界数学科学”项目(“Mathematical Sciences in the Ancient World”,Advanced Research Grant, 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 Advanced Research Grant 2010)组织的国际会议“古代世界中计算与数量化的文化会议”(“Conference of cultures of comput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in the ancient world”)上宣读。 26.《出土简牍开启中国古代数学世界的大门》[The unearthed bamboo and wooden strips are opening the door of the ancient world of mathematics in China],2013年5月19日在国家图书馆北海分馆报告。该报告为国家图书馆与高校古委会合办“中国典籍与文化系列讲座”中的一讲。 27.《从出土文献看《九章》粟米问题的社会背景》(“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foodstuffs in the Nine Chapters: A study based on the unearthed documents”),2013年7月23日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的“第24届国际科学技术及医学史大会”(“2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的“中国早期数学知识的运用”专题会(Symposium on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t work in Ancient China”)上宣读。 28. “Whole number in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A survey based on the system of counting-units and expressions”, 2015年6月在澳门大学举行的 “The ICMI Study 23: Primary Mathematics Study on Whole numbers”(第廿三届国际数学教育会:整数教育)国际会议(由 ICMI 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澳门大学、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举办的)报告。 29.“A study on a type of wedge-shaped solid in early Chinese mathematical documents”(中国早期数学文献中的一类楔形体研究),2015年8月在西安西北大学举行的“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Mathematics and Astronomy”(古代数学史与天文学史国际会议)上报告。 30.《从考古材料看中国上古时代的均输问题》,2015年10月11日在广州市中山大学举行的“第九届全国数学史学会年会暨第六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会议”上报告。 31. “A study on a type of wedge-shaped solid in early Chinese mathematical documents”(中国早期数学文献中的一类楔形体研究),2016年3月11-16日在清华三亚国际数学论坛“东亚数学典籍研讨会”上报告。 32.《秦汉时期特殊的计量方式》,2016年5月29日在“第五届上海数学史会议”上报告。 33.《均输问题新探——基于出土文献的研究》,2016年12月25日在“中国科技史家的使命与实践——纪念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报告。 34.《刘徽〈重差〉从〈九章注〉》中分离出来的时代问题》,2017年5月22日在大连举行的“第七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小学‘数学文化进课堂’优质课观摩会”上报告。 35. 《严敦杰先生对中国早期数学史的研究》,2017年12月16日在“继承与创新: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回顾与瞻望——纪念严敦杰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报告。 36.《中国上古时代的两种九九术》,2018年10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参加院里研究生部门组织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研究所“20+20”学术交流活动中报告。 37.《吴文俊的“古证复原”与钱宝琮的“历史主义”》,2019年5月10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纪念吴文俊院士诞辰一百周年暨数学科学与数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报告。 38.《〈九章〉的内在结构对早期经典的继承》,2019年5月12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第十届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会议”上报告。 39. 《祖冲之的科学成就与科学精神》,2019年10月12日在河北大学“纪念祖冲之诞辰1590周年暨宋代科技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 40.《竹简上的数学世界》,2020年12月9日下午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合办的“愛讀/领读人计划”第五期做网上公开课报告。 41.《出土简牍对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意义》,2021年4月14日应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学院之邀做线上学术报告。 42.《出土简牍视野下的盈不足术》,2021年4月21日应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学院之邀做线上学术报告。 43.《关于耿寿昌与〈九章算术〉编纂之关系的新证据》(New Argument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Geng Shouchang and the Compilation of the Nine Chapters on Mathematical Procedures),在2021年7月27-30日举行的第26届国际科学技术史大会(网上会议)分组会议“中国数学的演化:主要人物、无名贡献者及其中的巨人”(Evolution of Mathematics in China: Major Figures, Anonymous Contributors, and the Giants Among Them)报告。 44.《〈九章〉传统与数学创新》,2021年12月25日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术报告厅举行的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文化研究支撑中心主办的“‘科学传统与创新’学术研讨会”上做学术报告。 45.《均输新探》,应山西大学邀请于2022年5月21日为山西大学120周年校庆科技史系列作学术报告(线上)。 46.《〈九章算术〉的成书及相关问题》,应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于2022年6月12日为思源讲堂第17期做学术报告(线上)。 47. 《从出土文献看上古时代的盈不足术》,2022年8月1-3日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举行的“第九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暨数学史分会成立40周年(1981-2021)纪念会”上的大会报告。 48. 《中国古人的计数智慧──文字记数、算筹与筹算》,应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邀请,于2022年12月17日上午做广州数学大讲坛学术报告(线上)。 49. 《秦汉时代一种特殊的计量制度──石、桶的多值制》,应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研究基地”邀请,于2023年4月13日下午在《北极看世界讲坛》“科学、历史、文化系列”做第124期学术报告(线上)。
教育工作 (一)讲授研究生课程:中国数学史,数学史选讲,科技史研究导论 (二)研究生 1.陈巍,硕士生,2007年入学,2010年毕业,同年在研究所师从张柏春研究员攻读博士学位,2013年毕业后在研究所工作。硕士学位论文:《〈五曹算经〉及其历史与境研究》。 2.杨涤非,博士生,2011年入学,2014年毕业,就职于大同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唐到明代中期军事数学知识研究》 3.牛腾,博士生,2014年入学,2017年毕业,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做博士后,后供职该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元末至明清之际珠算开方法的起源与发展》 4.夏庆卓,硕士生,2017年入学,2020年毕业。硕士学位论文:《试析刘徽〈九章算术注〉中的“辨名”》。 5.曲兆华,博士生,2018年入学,2021年毕业,入职山东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22年9月调入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博士论文:《周述学的数学工作研究》 6.袁瑞,硕士生,2019年入学,2022年毕业,获国家留学基金于2022年11月赴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硕士论文:《学术交流视野下李俨的中算史研究》 7.魏蕾:博士生,2020年入学,2023年毕业。博士论文:《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解析数论的发展研究》 8.夏庆卓,博士生,2021年入学。 (三)在中关村中学上数学史选修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