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图书馆从1957年建所即开始筹办,经过数十年、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史专业图书馆,是目前国内收藏最丰富的科技史专业图书馆,也是国际上收藏中国科技史文献最丰富的专业图书馆。
本馆现有藏书17万余册。其中,平精装中文书10万余册,西文书3万余册,日韩文书5千余册,俄文书6千余册。中文期刊1200余种,合订本12000余册;西文期刊700余种,合订本6千余册;日文期刊70余种,合订本800余册;俄文期刊120种,合订本近3000册。特藏线装书籍3800余种,约25000册。总的来说,本馆藏书专业性强,门类全,学科多,覆盖面广,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瞩目。
本馆以藏存科技典籍为特色,在3800余种线装古籍中,刊行或抄写于1912年之前的古籍约2500种,涵盖经史子集丛各门类,尤以子部藏量最富。其中,经部160余种,史部460余种,集部30余种,丛部90余种,其余1700余种均为子部。子部中又以历算类居多,约600种,占古籍总量约四分之一。历算类古籍,大半来自于李俨先生旧藏。李俨(1892-1963)是中国著名数学史家、铁路工程专家。早年从事铁路工程事业,建国时任陇海铁路局副总工程师。1955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57年中国科学院组建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身),任室主任。李俨与钱宝琮(1892-1974)同为中国数学史学科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毕生致力于搜集中算古籍,所藏中国古代算学典籍海内独步。逝世后,家属遵嘱将其所藏全部捐赠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惠来学。为纪念李俨先生筚路蓝缕之功,图书馆特设李俨文库,并于2016年将图书馆冠名为“李俨图书馆”。
阅览室 李俨文库
除以历算古籍见长外,本馆所藏善本古籍也颇有特色。有唐代敦煌汉藏文写经残卷,墨迹清晰,书法绝妙。有雍正十三年(1735)刊刻的年希尧《视学》,这是我国第一部研究透视画法的专著,开本宏阔,图文并茂,线条细腻,雕刻精良,保存完好,于2020年10月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有近代最早的科技期刊《格致汇编》(1876-1892),系李俨先生旧藏,保存完整。另有明万历刻本朱载堉《律吕全书》、武英殿聚珍版《孙子算经》、铜活字本《数理精蕴》零本等古籍善本。还藏有道光间翟金生制造的泥活字,是现存最早的泥活字实物存留,证实了泥活字印刷的实用性,弥足珍贵。
敦煌写经残卷(唐代,麻纸) 年希尧《视学》(雍正十三年刻本) 泥活字实物(道光间翟金生制造)
本馆接受社会各界人士捐赠科技史相关图书文献及档案资料,向本馆捐赠过图书资料的机构及著名学者有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科学史所,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美国著名物理学史家巴达什(Lawrence Badash),美国著名科学史家席文(Nathan Sivin),研究所创办者之一、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研究所前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席泽宗,以及许良英、陈美东、薄树人等研究所退休研究员。
近年来,本馆十分重视数据库及电子资源建设。截止目前,已经基本建成覆盖全面的中外文科技史文献资源体系,其中中外科技史专业期刊本所可访问达百余种,基本覆盖SCI/SSCI所收录科技史及哲学专业期刊。为加快古籍数字化进程,提高馆藏数字化水平,增强图书馆服务能力,本馆先后购入两台套大型扫描设备:非接触式古籍扫描仪和自动翻页书籍扫描机器人。前者主要用来满足古籍无损扫描需求,后者用于满足普通图书快速电子化的需求。同时,购入网络存储附加设备(NAS),与研究所IT部门合作,建设科技史图书资源库,存储海量电子文献资料,供所内科研人员共享。
本馆将继续本着服务科研的宗旨,不断优化印本和电子资源馆藏,加强信息资源建设,为所内外科技史研究者做好文献保障与信息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