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日和9月7日,巴黎一大(Panthéon Sorbone)白鲁诺(Bruno Belhoste)教授在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先后作了“国家与公共领域之间:18-19世纪法国科学院的双面性”和“法国大革命后巴黎的科学”两场学术报告。
在首个报告中,白鲁诺教授从法国科学院的成立讲起,对其发展、组织、结构进行了梳理,尤其对科学院在18-19世纪启蒙运动高涨、资产阶级兴起、新闻媒体发展之际所面临的挑战和所作的应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法国(皇家)科学院成立于1666年,1699年路易十四对之进行改组,制定章程,并于1713年正式在巴黎大法院(Parlement de Paris)注册,使它步入一条规范发展的道路。法国大革命后,科学院1793年被关闭,随即于1795年被改组为国家科学与艺术研究院(现法兰西研究院,Institut de France)下属的一个机构,至今如是。从其成立起,作为国家(政府)的一部分,科学院一直在政府的控制下开展科学活动,并为国家行政管理提供专业知识。然而,进入18世纪,蓬勃发展的启蒙运动对科学院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其不仅要为国家服务,还必须面对科学兴趣日益增长的公众舆论。科学院的很多成员甚至院士,如达朗贝尔(D’Alembert, 1717-1783)、孔多塞(Condorcet, 1743-1794)、阿拉果(Fran?ois Arago,1786-1853)等都是启蒙运动的中坚人物,他们借助启蒙思潮积极将科学思想散布于公共领域。大革命之后,资产阶级迅速兴起,新闻报刊急剧发展,为适应这些政治运动和文化思潮,科学院进一步作了很多调整,如通过公开演讲、媒体宣传等方式,使之更为开放地面对社会和公众。
在“法国大革命后巴黎的科学”的报告中,白鲁诺教授以19世纪巴黎的科研机构和科学活动为中心,分析了巴黎城市生活和科学之间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关联性。其中着重介绍了巴黎的科学和教育机构及其开设的公共演讲和课程、科学家的社会影响,以及科学机构与其他组织(如博物馆、园林、商店、工厂等)的社会关联,展示了19世纪巴黎作为一个世界科学中心的风貌。演讲者以此报告为主题的一部新著将于最近出版。
两次报告均视野宽宏,分析细致,而且展示了大量的图像资料,生动再现了18-19世纪法国(尤其是巴黎)科学与社会、文化、政治互动的历史。报告会由韩琦研究员主持,所内外不少研究人员、学生参加。会后,听众与白鲁诺教授就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对报告内容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和补充。
白鲁诺先生是巴黎一大科学史教授,专长西方近代科学史。其研究主要集中于18-19世纪法国的科学发展,在数学史、工程学史、科学机构史等方面著述甚丰,发表了多种专著和大量论文。他目前正从事近代巴黎的科学生活的研究。
白鲁诺(Bruno Belhoste)教授在作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