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徽

党史中的廉洁故事 | 此心光明——王大珩

2024-07-03    字体:【放大 缩小

为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发挥廉洁教育基础作用,今年5至6月,在研究所纪委组织开展的“学史强廉洁”专题活动中,各党支部深入学习、挖掘和整理了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人的若干廉洁故事。这些故事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之际,结合党纪学习教育安排,让我们共同学习这些故事,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清廉力量,筑牢清廉防线。

本篇《此心光明——王大珩》由古代科技史党支部整理、推荐,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的故事。

此心光明——王大珩

古代科技史党支部推荐

(孙伟航 整理)

王大珩(1915—2011),中国共产党党员,杰出的光学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荣获“改革先锋”称号。王大珩的一生不仅是作为科学家为国家奉献的一生,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典范。

1951年,王大珩受命筹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第二年,仪器馆在吉林长春正式建成。王大珩力主引进龚祖同主持光学玻璃的生产工作,并将其长时间积累的光学玻璃研究经验与在英国实践得出的光学玻璃配方一同交给了龚祖同。正是在王大珩的奉献与支持下,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熔炼出了我国第一炉光学玻璃,为中国科学仪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5年,因光学工程需要,国家准备投资3000万元,让科学院负责生产出一批高质量的大玻璃。这个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到了长春光机所的头上。光机所本身就是搞光学的,有现成的技术力量,如果再得到这笔投资,就可以大大地改善现有的科研生产条件。但是王大珩不同意接受这笔钱。因为他认为这笔钱投在光机所不能发挥最大效益。光机所虽然能够很好地完成这批玻璃的生产任务,但光机所毕竟不是产业部门,生产玻璃所用的生产设备很有可能会在生产完成后闲置。王大珩建议把这笔钱投到轻工业部门,这样既解决了光学工程的临时需要,又能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作用。后来,那笔钱投到了上海新沪玻璃厂,果然造就了一个在规模、设备和生产等方面居全国前几位的大型生产企业

1978-1983年间,经王大珩协调,中国科学院和国家仪表局为当时缺少资源的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后发展为如今的哈尔滨理工大学)调拨原材料、元器件、实验与生产设备等1050件,价值850万元。1998年,王大珩与何泽慧院士又前往漠河,查看哈尔滨理工大学的发展情况。接待的同志看到两位院士的鞋子单薄,他们的目的地漠河又处于高寒地区,学校领导特意为他们送上毡底棉布鞋。在登机前,两位院士却又将棉鞋钱塞进了接待同志的口袋。虽然王大珩院士在科研生涯中通过各类项目接触到了大量的科研经费,也获得了可观的奖金与工资,可他一直坚持“把钱花在刀刃上”,对自己却相当“吝啬”。他把自己的奖金捐出设立奖项,激励青年学生奋发向上。而他却经常穿一件蓝色的卡上衣,上衣的边角都被磨白了,冬天戴的是一顶20世纪60年代的坦克皮帽。这种对于自身的高标准严要求,和对党、对国家科技事业的无私奉献体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与理想信念

斯人已逝,王大珩院士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和对科学事业的热烈感情,依然不断激励着我们投身科学事业、勇攀科学高峰,不论何时都不忘记作为党员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 辽宁省纪委监委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辽宁省作家协会:《百年正气 中国共产党人的廉洁故事》,辽宁人民出版社,2022年。

2.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人生•百年”项目组:《国之脊梁: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百年》,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年。

3. 涂元季、马京生、罗元生:《科学人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功勋科学家传奇》,西苑出版社,2009年。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