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徽

党史中的廉洁故事 | 奉献与不平凡的一生:国家脊梁邓稼先

2024-07-08    字体:【放大 缩小

为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发挥廉洁教育基础作用,今年5至6月,在研究所纪委组织开展的“学史强廉洁”专题活动中,各党支部深入学习、挖掘和整理了百年党史中的若干廉洁故事。这些故事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之际,结合党纪学习教育安排,让我们共同学习这些故事,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清廉力量,筑牢清廉防线。

本篇《奉献与不平凡的一生:国家脊梁邓稼先》由近现代科技史党支部整理、推荐,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的故事。


奉献与不平凡的一生:国家脊梁邓稼先

近现代科技史党支部推送

(吴苗整理 王公审校)

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是在危难时刻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直面风险;是在平凡岗位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把国家任务放在首位,舍小我为大我,完成使命。

邓稼先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白麟坂的铁砚山房。邓稼先自幼在父亲的引导下,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用切身行动诠释了奉献的内涵。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当国家需要他来领导核事业的研究时,他毅然接受了任务。1958年,邓稼先调入二机部九院任理论部主任,担任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从此,他过上了隐姓埋名的日子,不再发表学术论文,不再公开做报告,不能出国,甚至不能告诉家人去向。

为了当好原子弹理论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掌握尖端科学技术。为了研制出我国自己的“争气弹”,他们没有节日,不过星期天,办公室里的灯火常常亮到深夜。为了一个关键的技术数据,邓稼先带领大家一遍又一遍的计算,用半年时间,取得了重大理论突破,完成了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接下来,邓稼先把理论部的人员组成三个组,分别攻关。研究人员开始进入一个齐头并进的繁忙期,他们计算着人们难以想象的大量数字,算完的纸一扎扎、一捆捆地装在麻袋里,堆满了屋子。每一个数值都要反复核对,确保准确无误。

196410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按照邓稼先他们的设计,顺利地在沙漠腹地炸响。1965年年底,他们又拿出了氢弹理论设计方案,经过两次热核试验,证明了这个方案的正确。1967617日,中国顺利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邓稼先不计名利、孜孜不倦地奋斗在科研一线,参与了32次核试验,始终勇担风险、舍生忘死,关键时刻他带头钻到巷道取样,甚至跑到弹坑探寻试验失败的原因。邓稼先从事祖国核武器研究工作二十多年,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探索性研究工作都是他亲手把关最后拍板的。很多方案都是他亲笔写的,而他从没有署过自己的名字。他常常对青年同志们说:“你们来到这里,就要做好无名无利的思想准备,但你们的工作必须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86729日,我国一代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与世长辞。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更多的不是担心个人和家人,而是想着关乎核事业发展的两件事——一份建议和一本书。从住院到逝世的这段时间,邓稼先也没有放下工作,拼力完成了20多万字的《群论》和《建议》。1986年,深感自己时日无多的邓稼先,平静地对妻子说了一句死而无憾!短短四个字,满载着一名共产党员甘于为党的事业奉献一切的情怀。

何谓奉献?奉献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是共产党人的本色。


参考文献

1.许鹿希等著,《邓稼先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版。

附件下载